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一切为了“留守孩子”
——“代理妈妈”汪祖芳的故事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民办教师汪祖芳离开了倾注整个青春的三尺讲台。一次偶遇之后,她又将自己满腔的热情,献给了那些“留守孩子”。
    创办“留守学生之家”
    2008年春的一天,汪老师漫步在厉山街头,忽然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惊住了,“妈妈、爸爸,我不让你们走啊!呜呜……”。她循声望去,只见一辆长途大巴停靠在路边,几十个青壮年男女肩挑手提正在上车,显然,他们是将外出的农民工。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汉子打开车窗,哽咽着向车下一个老者喊道:“爸,把娃牵回去吧,您老多费心,别让娃学坏了,多关心关心他的学习啊!”老者一边叹气,一边喃喃嘀咕:“我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你叫我咋关心娃的学习呢?”
    汪老师看着这让人揪心的场面,眼眶湿润了。她把一个嗓子都哭哑了的小姑娘揽在怀里,抚摸着她那冻得通红的小手。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一边帮她十来岁的孙子擦眼泪一边说:“我们邻近几个村子差不多一半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娃儿们都是隔代看管,我们没有文化,也不懂得教育。”
    汪祖芳老师出于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和对留守孩子的关爱,萌生了创办“留守学生之家”的念头。几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学生家长找到汪老师:“汪老师,您有文化,懂教育,我们夫妻二人要到浙江打工,想把孩子托付您监护和辅导。”没过两天又有两名学生被家长送到了汪老师家。
    2009年秋,慕名而来的学生一下子增加到12人。一个孩子好养,两、三个孩子也照顾得过来,可十来个孩子咋办?吃饭、住宿、学习、安全都成了问题。汪老师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急为留守孩子之所急,想为留守孩子之所想。汪老师动员家庭所有成员,为她的“留守学生之家”出力献策:买回电脑,让儿子媳妇教大点的孩子打字和查阅资料,腾出阁楼,作留守孩子活动娱乐场所,添置桌凳、黑板、图书,改善留守孩子学习环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小锅炉,让留守孩子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
    “我有了‘代理妈妈’”
    “爸爸、妈妈,我好想您们,你们在外面还好吗?现在,我又有了温馨的‘家’,有了‘代理妈妈’,而且她对我非常好,请您们放心!”一个周末的晚上,学生许澳杰通过“亲情电话”向远在武汉打工的爸爸妈妈汇报了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第一个被送到汪老师家的留守孩子叫李享,汪老师所有的亲戚都认识他,因为节假日只要走亲戚,汪老师总是把李享随身带着。哪个孩子什么时候过生日,汪老师都了如指掌。二月初十是学生汪腾飞的生日,汪老师早早起床为他煮了香喷喷热腾腾的荷包鸡蛋面,还为他买来生日蛋糕,让所有留守孩子陪他一起过生日,拍照片。照片上的汪腾飞穿着整洁的衣服,捧着大蛋糕,笑容灿烂。
    留守孩子增加了,汪老师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教育。她不光拟定了详细的《留守孩子安全管理制度》,还同家长签订了《留守孩子监护关爱承诺书》。她履行“代理妈妈”的义务,努力做好留守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成长的保护人。
    去年腊月初的一个夜晚,汪老师像平常一样,再次查铺,忽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呻吟声,她一边帮几个小女孩盖被子,一边倾听那断断续续的声音:“妈……妈,妈……妈,我要……你们。”她发现刘星月迷迷糊糊,嘴里不停地喊着,俯下身摸了摸额角,“啊,好烫!”汪老师一边麻利地为刘星月穿衣,一边不停地说:“妈妈来了,妈妈来了,我们去看医生。”丈夫背起被大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刘星月往医院跑,汪老师在后面跌倒了又爬起来,任凭北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子割般疼痛。值班大夫为刘星月量体温,打点滴,她还真以为是躺在妈妈的怀里呢,一边打点滴,一边平静地睡了。
  “我不知道苦和累”
    汪老师不但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们悉心照顾,在学习辅导和行为习惯养成上更是倾其所学,诲人不倦。三年级学生汪腾飞的语数成绩由原来二十来分上升到八九十分;性格孤僻的五年级学生李享已成了学校鼓号队的一名小号手;六年级学生汪梦阳以前经常逃学上网,通过汪老师言传身教,亲情关怀,使该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了……
    当人们问及汪老师每天那么辛苦,心里是怎样想的。她总是笑着说:“每当双休日别人穿着休闲的时装漫步街头逛超市时,每当晚饭后和我一样的同龄人跳街舞的时候,我要为留守孩子辅导功课,缝补浆洗……只要我看到孩子们开开心心,和睦相处,健康成长,我就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了。”
  
    (徐春明)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切为了“留守孩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