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孙四代守护烈士墓60余载
新华社4月4日电 清明节又要到了。3日10点多,62岁的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村民刘延宝拄着拐杖,像往常一样,一步一步挪向村南的烈士陵园。 陵园里,7座烈士墓呈扇形状分布,一块 “革命烈士之墓”的墓碑立在最中间。这7座烈士墓,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多年。 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当时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9月28日,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牺牲战士的遗体来到神武村。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和其他支前队员们一起,含泪将烈士们安葬在村口的南玉岭山下。 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春节等乡亲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前培土。在烈士墓前,刘修芝给儿子们立下规矩:“只要刘家还有后人,就要世世代代为烈士守墓!” 1967年7月,守墓近20年的刘修芝老人去世了。作为长子,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接下了护墓“接力棒”。后来,刘振顺患上了脑血栓,大儿子刘延宝成为第三代护墓人。尽管家里生活不富裕,但刘延宝还是带领全家人,自己掏钱买来砖石,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 前几年,村里修公路,又发现了2名烈士的遗骨。刘延宝听说后,主动提出把这2位烈士的遗骨接过来安葬。至此,7位烈士长眠在南玉岭山下。 后来,刘延宝又突患脑血栓,右肢瘫痪并丧失了语言能力,护墓的任务传给儿子刘增龙。“只要刘家有一个后人,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一定把烈士墓看守好!”刘延宝的老伴赵本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