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帮儿子“找”素材
那个周末,儿子坐在饭桌旁,对摆放在面前的碗筷饭菜无动于衷,做冥思苦想状。为了儿子的营养平衡,我没少动脑子改善饮食结构,这次特意为儿子精心烹制了几道拿手好菜,有荤有素,四菜一汤。可儿子一点胃口都没有,枉费了我的一片苦心。 “爸。帮我找素材。”儿子终于打破了沉默,开始说话了。 “这不是蔬菜吗?青菜白菜随你挑。”我故意装糊涂。 “不是蔬菜,是素材。”儿子有点急了。 “蔬菜不是素菜,是荤菜?” “爸,你咋还没听明白,我要的是写作文的素材,不是吃的素菜。”儿子急得要哭。 我暗自笑了。 儿子爱吃肉,自诩为“肉食动物”。为了劝儿子多吃蔬菜,我一再强调吃蔬菜的重要性,说蔬菜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现在提倡“低碳生活”,吃蔬菜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算是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做点贡献;多吃肉容易积累脂肪,成为“小胖墩”。儿子平时不仅不节食,而且经常抱怨:“你们看我长的尽是‘排骨’,你们得给我改善改善伙食。我得长点肉,长壮实点,免得别人欺负我。”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谓煞费苦心,不但收效甚微,反而被他说得无言以对,只好给他吃了很多肉。这次倒好,儿子干脆什么菜都不想吃了。 儿子说,语文老师找他谈过话,说他写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要求他在生活中找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新颖的、鲜活的素材。儿子的作文本我看过,内容无非是早上起床刷牙洗脸过早,中午回家吃饭,晚上看一会儿电视洗脚上床睡觉,没有一点新意。写人记事不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拾金不昧,陈旧老套。刚开始,我为儿子提供一些好的素材,儿子的作文确实有点起色。渐渐地,每次遇到写日记或者写作文这样的家庭作业,他总是习惯于找我帮他想素材。我有些不耐烦了,说素材要靠自己找,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但离了我这个拐杖,他要么找作文书上的范文抄袭,要么写一篇平淡无奇的作文敷衍了事。 见儿子还愁眉苦脸的,我启发式地问他:“想想看,今天吃饭跟以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我是班长,要在班上起带头作用,作文没写好,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没面子,所以吃饭没胃口。”儿子说。 “除了没胃口外,还有什么不同?” “老爸听不懂我的话,不明白我的意思。” “你老爸真的有那么傻吗?” “应该不会。老爸你是在故意‘忽悠’我的,你逗我玩,说素材是……,”儿子一拍脑门,显得异常兴奋,“哦,对了,找到了,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吃好了饭我就可以写草稿了,写好后请帮我修改修改,点评点评。” 儿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素菜吃起来也香甜。 很快,一篇四百多字的文章完成了。儿子找素材的过程,成了他这篇作文的素材。 我想起了罗丹的一句名言,在儿子作文上写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有素材。 (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