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90后”伞兵
——广水空降兵某部的训练生活
作者:宋俊超
4月23日清晨,鄂北山区春寒料峭,伴着“隆隆”的轰鸣,数架墨绿色的“战鹰”平地而起,向着指定空域,出鞘利剑般直刺苍穹。谁英雄谁好汉,800米高空比比看。就要检验3个月来的训练成果了,刚刚入伍的近2000名“90后”新战士激动而又紧张…… 地面苦练,“离机”定型 1月初某日,该师综合训练场。 北风呼啸,空气变得冰冷而潮湿。因为是第一次组织伞降地面训练,新战士们既兴奋又好奇。 为使跳伞员顺利安全离开飞机,合理承受开伞和着陆冲击力,连队组织伞训第一课——姿势定型训练。教员田欢一遍遍地纠正着动作,嘴里还不停地重复着 “含胸、弓背、上身呈60度倾斜……”四川籍新战士严彪接到命令感觉既好奇又新鲜,可时间刚刚过去十来分钟,他已大汗淋漓。 在空降兵部队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肿三消,才上云霄”,其含义不言而喻:每名新战士从伞降训练到升空跳伞,大腿及全身要肿胀、消退3次以上,才能达到强劲的腿部力量和坚固的姿势,才基本练就了一名伞兵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在所有伞降地面动作训练中,除了姿势定型,3米平台、吊环和7米高的二级模拟器,是验证和巩固腿部力量和姿势定型的成果,并开始向锻炼跳伞员过硬的心理素质跨进。 心细如发,折叠伞具 3月中旬某日,该部叠伞场。 从800米高空扑向大地,以自由落体速度坠落到地面,只需要19.2秒,所以,空降兵的生命在空中是用秒来计算的。只有完成这不寻常的第一跳,新兵们才能成为真正的空降兵。如果伞叠不好,穿伞绳的误差过大、伞衣包裹不紧等叠伞操作不规范,都可能导致开伞不正常。这就要求每名伞兵做到心如细发。 训练场上,伞训教员们手拿尺子,对新兵叠伞中的6个关键步骤进行严格检查。面对苛刻要求,许多新战士无法接受,但也被迫一次次地返工。伞训教员们不光严如“包公”,而且还心如细发,跳伞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危及生命安全。 “高鹏,你需要仔细检查一下你的伞绳走向。”教员杨村提示道。 此时的新战士高鹏更加紧张,来回捣腾了好几遍,还是没找到问题的症结,反而更加手足无措起来。 杨村蹲下身来,将小高穿好的伞绳重新拉开,并细心地说:“认真看我是怎么做的,一定要记准了顺序。”说着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了起来。 空中精跳,云海踏浪 4月23日,该部机场。 就要升空跳伞了,每名新战士既激动又紧张。待机区,伞训长一遍遍地提醒着跳伞动作要领,通报着风向天气,并不时地给新战士们鼓劲加油。备伞区,每名跳伞员都要经过4道安全检查。 随着指挥员的命令,一个批次7个架次的跳伞员陆续登上飞机。 “战歌如雷,马达怒吼,英勇的空降兵飞向敌后……”教员高亚带领同架次示范跳伞的10名战友大声唱起了《空降兵战歌》。“到了,前下方就是着陆场!大家活动活动腿脚,拉紧肩夹带和帽带,再想一下动作要领……”高亚大声重复着,顺势拉开了舱门。 “嘀……”离机信号响起,新兵秦东旭只觉得最前面的战友、唯一的一名老兵倏地不见了人影。“跳!”熟悉的声音响起,他跃出机门。感觉自己像一片薄纸般被旋了出去,只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近4秒钟的失重后,一股巨力像无形的大手猛地把他的身体往上一提——伞开了。他欢喜地睁开眼,远处的梯田和房屋像斑马的皮肤,明亮的水塘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 稳稳操纵着降落伞,1分多钟后,秦东旭安全地降落,随后,朵朵伞花陆续安全着陆,又一批空降战斗员诞生了! (本报记者宋俊超 通讯员宋超 刘继璐 董良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