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随州一中举办第七届家长节,全国“心理辅导之星”、武汉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武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耿喜玲到该校与师生家长交流探讨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调整考前心态,引导家长们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
考前帮忙别添乱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举行,考前谁最紧张最焦虑?是学生,还是家长?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耿喜玲告诉学生家长们,考前学生紧张家长焦虑,但家长们千万不要干着急帮倒忙。
有一位学生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上,时时想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以便随时提醒孩子用功加油。于是,将孩子寝室的门上安装了一个小玻璃窗,只要孩子回到寝室,隔几分钟就凑到小玻璃窗前,往里看孩子是不是在学习。
没过多久,孩子一进寝室就将书包和衣服挂在门后,恰恰挡住了那个小窗口。即将高考,家长不满,又不好直接发生冲突。于是改变策略,一会儿给孩子送一杯水,一会儿拿进一个苹果,孩子不胜其烦,坚决拒绝。无奈,家长捡起了多年前的手艺,打起了一件毛衣,且央求孩子说:妈妈打毛衣没有声响,不会干扰你。为了省电,就在你的房间坐一下。
孩子读书,妈妈打毛衣似乎相安无事。后来,那个孩子向耿喜玲老师求助:老师,我该怎么办哪?我现在90%的精力都用在跟我妈作对上,你知道我读的什么书?我把课本的封皮撕了下来,贴在小说上……
磨刀不误砍柴功
耿喜玲老师说,以上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家长的过度关注,在孩子心中形成不信任感,以致引起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的,比比皆是。
考前的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是调整好情绪,考试能够正常发挥就可以了。对于学习缺乏自觉性、自制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提醒,但绝对不能造成逆反心理。而对于学习刻苦效果不佳的孩子,则要以合适的方式,为他们换脑为他们减负。
耿喜玲老师谈到自己的亲身经验。她的孩子属于那种刻苦型的,一旦发觉孩子长时间学习眉头紧锁的时候,她就拉孩子一起打乒乓球。看似耽误了时间,其实,经过运动调整后的大脑,再投入到学习中去,会显示出超强的效率。
高考不是最终目标
“高考不是最终目标,输不起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在答疑解惑的同时,耿喜玲老师告诫一些学生家长,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目标,要让孩子一生成功和幸福,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顽强进取、能经得起挫折考验的良好品质。
当日下午,耿喜玲老师又给随州一中的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就考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控,缓解考前压力,结合自身实际,注意学习方法的运用,辨证看待高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等方面与学生们互动交流。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叶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