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调”后危机时代中阿合作
作者:李诗佳李忠发刘元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作为具有传统友谊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双方均期待通过中阿合作论坛这个集体对话的平台,提升合作层次。而确定合作战略方向、深化经贸合作、推动更深入人文交流有望成为双方探讨的重要内容。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 自从中阿合作论坛2004年成立以来,中阿关系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2004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埃及期间,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2008年,在巴林举行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提出建立面向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中阿新型伙伴关系。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盛斌说,加强中阿战略合作既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恰好顺应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发展态势。“合作升级对今后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以及后危机时代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共同应对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此次会议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无疑提供了由点到面,全面提升合作层次的机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说。 拓展“新兴”合作领域 探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未来合作模式也将成为此次会议探讨的问题之一。 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中阿双边贸易额依然保持了增长势头,从2004年的367亿美元攀升至2009年的近110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双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并不大,除传统的经贸、能源、工程承包等领域外,双方合作领域依然有拓展的空间。 对于如何提升合作层次,盛斌认为,中阿目前合作领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双方应发挥各自经济优势,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都面临困难,双方可以利用会议巩固已有的合作机会,并推动开展一些新兴的合作领域,特别是在金融、旅游和教育等领域。”他说。 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这为双方人民友好奠定了基础。朱威烈说,人文交往是中阿战略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传统的友谊,人文交流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认为,中阿双方的文化关系与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还不适应,文化沟通交流尚存不足,尤其是学者、智库的交流应该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并在这些协定的框架内,签署了一系列具体的文化合作执行计划。 “只有从政治层面、人文层面等多方面共同入手,才能切实推动中阿的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而中阿合作论坛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李荣林说。 (新华社记者 李诗佳 李忠发 刘元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