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炎帝神农率领大伙儿追逐一只黑熊,刚转到烈山脚西北边的白米冲,被一堆压倒的矮树木挡住了去路。树木堆上紧压着一棵从山上倒下的大树,枝缠叶连,弯弯曲曲.清除障碍时,他踩在一株桑树顶上.桑树在重压下解放出来时,一下把他弹起尺把高,弹出了丈把远。
炎帝神农氏虽然摔得鼻青脸肿,心里却感到高兴,因为他惊奇地发现强制弯曲的树干竟有这么大的弹力。他想,如果在树干顶上装上石簇,用它对付凶禽猛兽,岂不比原来的投枪威力要大得多?于是,他设计制作了两种绷子。一种是把拳头粗细的树干拉弯,将树梢压在野兽出没的要道上,上面装上石簇飞弹,这叫地绷子,专打走兽。另一种是选用竹根、竹片制成的,叫做手绷子,专打飞禽。
地绷子和手绷子很快便为人们广泛地使用了。但这并没有使炎帝感到满足,他感到两种绷子的杀伤力和命中率都还很低。他时刻都在琢磨着改进的办法.不久,他又制成了地套子。地套子就是把并排长着的两棵树拉弯,树梢之间系上绳结,野兽只要踏着了机关,树干绷直,绳结箍紧,就会霎时把猎物悬吊在空中。人们在密林深处广下套子,几天以后再去看,一般能够满载而归。这种下套子的狩猎方法,后世在一些林区一直被沿用下来。
地套子确实有许多优越性,但它只能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使用,而且只能对付走兽。因此,炎帝神农不断思索、实验,终于制成了既能射飞禽、又能打走兽的弓箭。最初的弓条是用桑木做的,皮绳做弦;箭是用竹子或树条削成的。后来,又在箭杆前端装了后矢,箭杆尾部装上了羽毛,杀伤力越来越强,命中率越来越高。开始,弓箭只用来狩猎,后来又成了战争中的一种新式武器.
弓箭作为一种最先进的狩猎的工具很快为人们广泛使用。它同耒耜并驾齐驱,是炎帝神农在生产工具上的两大发明。难怪炎帝神农时的歌谣《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编者按:
炎帝神农是史前人物,当时尚无
文字,其人其事只能口耳相传。随
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相关的传
说流传至今,仍是十分丰
富,涉及炎帝神农的身世、
功绩、风物等等。近些年,
我市多人多次搜集整
理相关传说,并辑录
成书,成为珍贵的文
化遗产。在此,从
《炎帝》一书中选
取数篇,从中
可见始祖
风貌之一
斑。
神农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