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与“流浪汉”
眼下正是高考 “摘桃子”的时候,第一批重点院校的录取正在进行,“名校”快车的座席上,即将各有其主。而更为庞大的高考预备队呢,为了“名校争夺战”提前开打,这暑假过得一点也不轻松,学生补习自然是劳苦功高,家长更是岸上的人比船上的人还着急。比如,还没开学就未雨绸缪,操心“陪读”的家长与日俱增,以致重点学校附近的房屋出租价格节节攀升,年租金已经以万元说话了。 考上“名校”或准备考上“名校”的学生,都还没有真正跨进“名校”的大门,而一个刚刚从“名校”的大门出来的学生,却晕头转向地变成了“流浪汉”。 一个刚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学生,如何以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形象出现在南昌街头? 从各媒体的报道来看,有的说该学生回福建老家时,因车票错买到了南昌,手机和钱包都没有带,身上只有几十元钱;有的说,他在南昌求职受挫,流浪街头,又因吃了腐败的食物,伤病交加……这些说法,都没得到当事人的证实。而在视频画面上,其母的声音却是真真切切的——正在北京寻找失踪儿子的其母亲,在电话里对他说:“乖乖,我明天早上过去接你。” 一个23岁的大小伙子,一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原来还在享受着“乖乖”的待遇。如此,在城市里这么“流浪”一下,倒也无伤大雅,如果一不小心“流浪”到大山里,恐怕,连那副“流浪汉”的形象也难以保全了。 同样是20出头的小伙子,同样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滇藏交界的雪山脚下,薄暮时分,笔者见到一个来自瑞典的“流浪汉”——没有导游,没有同伴,不懂汉语藏语,正在向藏民比划着手势,大眼瞪着小眼……幸好来了几个中国游客,又幸好还能用英语沟通,才知道他见天色已晚,不知前面还要走多远,正想办法求藏民,让他将睡袋放在其屋里过一夜。他见我们还在摸黑往山里赶,便放弃了借宿的打算,与我们同行,于是知道他是一个揣着一本小册子闯天下的学生。导游感叹,这些洋人真大胆,你想赚他的一分钱就赚不到。 过后想起那个瑞典小伙子,也还时不时地为他捏把汗——那些小册子上的地图,都是仅供参考,不说“望山跑死马”,且说山高路险,一失足——“想”就来不及,更不用说“千古恨”了;山上落下一块石头——想躲,你也不知往哪儿躲…… 还是我们留洋的学生来得稳当。在一个电视广告里,一个留学生捧着一个手机看电视,乐滋滋地说:刚来英国时,语言不通,人生地疏,幸好有足球比赛…… 语言不通,就不出去瞎转悠,躲在屋里看足球,那免了多少的麻烦与风险?以此类推,那位客串了一把“流浪汉”的名校大学毕业生,实在是有些行为超前——不会找工作,你不会看足球比赛? 有高分又有高能,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除了“天才”与“超天才”外,一般大多数的“中人”,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资源有限指标不多,你叫他25个小时都在搞学习,他出门了怎么还能分得清东西南北? 张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