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模式 新变化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整村推进掠影
作者:徐王俊
“村路通了,钱袋鼓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也高了。”近日,省级贫困村随县厉山镇海潮寺村的村民李长华,出售蚕茧后,脸上挂满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实行整村推进模式,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成效明显。全市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38万人,减至目前的27万人。今年,我市又启动2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 整合资源,集小钱办大事 曾都区万店镇新东村村支书王三菊记忆犹新:2001年5月,菜豌豆价格上扬,收获季节却遇上了一场大雨,道路不通,全村近千亩地的菜豌豆,血本无归。 地处偏远,交通堵塞;靠天吃饭,用水困难;产业单一,经济落后是我市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完善基础设施,缩短贫困地区与外界的空间距离,是扶贫工作的前提。 市扶贫办副主任温沪表示,单个部门的扶持资金,对于贫困村简直是杯水车薪,关键要统一规划,捆绑各种涉农资金,整村推进,集小钱办大事。 新东村的发展,就是一个样板。从2007年至今,该村先后获得市政协、市扶贫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质监局等部门涉农帮扶资金180多万元,硬化通村公路11公里,改水两处,改建维修泵站两座,兴修堰塘4口,新建便民桥1座及便民服务场所。 据统计,我市自2006年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以来,累计整合涉农资金近亿元。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贫困村的发展,得靠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袁再富说,“要利用贫困村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我市把发展支柱产业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结合各村实际,发展油茶、板栗、水果、蔬菜、食用菌和畜禽养殖等,开始产业扶贫尝试。 海潮寺村的柞蚕养殖已初具规模,全村柞蚕放养面积1.4万亩,放籽量450公斤,蚕茧总产量22万公斤,年可创产值440万元。该村村支书刘升国笑着说,有的家庭光柞蚕和香菇收入就有8万元。 海潮寺反映的正是我市扶贫开发由 “输血”走向“造血”的成果。自地级随州市成立以来,我市125个贫困村累计新建特色基地250多处,帮助农民增收近3亿元,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998元,增加到2009年的4600元,增收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模式,力求扶贫到户 “扶贫工作要与救济区别开来。”温沪表示,新时期的扶贫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愿意通过劳动来致富的人。 以劳动为前提,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探索“扶贫到村”与“扶贫到户”两种模式的衔接,把在农村中难以纳入“五保户”、“低保户”的贫困家庭,作为重点扶贫对象,以实现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 “扶贫到户”方式,还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推进产业化经营,以种养促加工,以深加工带动种养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实现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从根本上提升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速度。 袁再富说,要实现扶贫工作惠及贫困户,必须要制订一个贫困评价标准,做到公正公平;还要制订激励机制,避免出现扶贫滋生懒汉现象。 (本报记者 徐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