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谨防“假期综合症”
即将开学,孩子们又将回到校园,步入新的学习生活。然而,不少老师都要面临这些棘手的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很低,久久不能进入状态,心情烦躁、精力难以集中、萎靡不振、无精打采、身心乏力;有的同学反映有头疼、疲劳、胃口不佳等种种不适反应;有的课堂上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课下则精神亢奋、高谈阔论;有的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到校,上课却又爱打瞌睡;有的甚至还伴有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假期综合症”。 说实话,孩子平时上学很辛苦,作业繁多,而在暑假期间适当的休息、娱乐、旅游等活动是对孩子有益的。然而,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假期生活缺乏具体规划或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加之学生因年龄原因导致自制力差,大多数学生生活学习秩序被打乱。有些孩子暑假一直生活在“鸟笼”中,除了被迫地上补习班还是上补习班,长期压抑使其性格变得孤僻并形成一种定势,一旦开学他们反而不适应,他们不停地闹腾,不愿意上学,怕和人接触,甚至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暑假里看电视、玩电脑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一想起开学后就不能看电视、上网了,也许就会心情急躁,大发脾气,会认为假期结束就意味着“好日子”到头了,这类孩子在开学后反应最强烈。尤其是那些遭家长训斥的,逆反情绪严重,易发怒;还有那些在假期中接触社会上新鲜事物多,亲朋好友聚会多,接触和听说故事多的学生,因来不及在开学初把自己的信息和情感都释放出来而焦躁不安。总之,开学之后他们进入正常生活状态时,生物钟调节不过来,松弛下来的“弦”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因而产生种种症状。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为新学期开好头,让孩子尽快进入学校生活、学习的角色呢? 学校在时间安排上要留给学生激情释放的空间。“堵不如疏”,学校要因势利导安排适当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释放假期里积攒的激情、热情和亲情。学生在假期中肯定有许多有趣的事要和大家交流分享;也可能学了一些技能需要展示;对老师、对同学的思念之情需要表达,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学校可以开展说说我的假期故事、展现我的假期风采、看看我的假期成果等活动,让他们去尽情表达、展现。 教师要先行进行自我心态调节,尽快把自己调整到工作状态,认真做好教学计划、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心思尽快转到学习中来。 同时,教师授课要循序渐进。要考虑到学生的适应性,开学之初可以采用“小台阶、慢节奏、宽要求”的策略,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减缓讲授的速度,减少学习的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让学生对新学期产生积极的期待心理。对于学生的假期作业进行分类评价展览,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以后的假期作业,又能激发学生新学期的积极性。 家长应在大约开学一周前,帮助孩子调整“时差”。对孩子看电视、上网和外出玩耍的时间作限制;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逐步与新学期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 学生要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制定新学期生活、学习规划。积极地从饮食、作息、学习等方面主动进行自我调节,以期尽早适应学校生活,以免影响了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王元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