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智富”到“致富”
——记淅河镇养鸡女状元陈莉
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长岭村有一位下岗女工叫陈莉。由于善于思考、总结,从1998年开始养鸡的她,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2万羽,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养鸡女状元”。她的发展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从“智富”到“致富”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末,在随州市生产资料公司招待所上班的陈莉,正面临着公司减人增效的改革时期,月薪只有400元。顺应形势、积极寻找就业门路的陈莉萌生了养鸡致富的念头。 乍一开始,从没养过鸡的陈莉有点无从下手。于是,她一边向在襄樊市原种厂工作的哥哥讨教养鸡技术,一边购回大量的养鸡资料自学,向有经验的养鸡户取经。陈莉还边学边总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经验。虚心学习的陈莉初战告捷,当年净赚1万多元。 2001年,陈莉扩大了养鸡场规模。规模扩大了,就得更加注重养鸡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面对满场唧唧叫的小鸡苗,陈莉不敢掉以轻心。为了了解鸡的生活习惯,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实干家陈莉干脆吃住在鸡棚旁边。冬去春来,陈莉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雏鸡的繁育和蛋鸡、肉鸡的病疫预防和饲养配料等技术,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鸡的叫声、走路的情况,陈莉就能发现病症并及时对症治疗。 要干好养殖,不仅要照顾好养殖场,还得熟知市场规律。头脑灵活的陈莉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赚钱“秘诀”:根据气候、市场等方面的情况,存栏鸡做到宜多则多、宜少则少。初春气温较低,不利于细菌繁殖,鸡发病率降低,又是肉鸡存栏量少的季节,货源少、价格高,这时就可以增加育肥的数量。夏季气温高、雨水多,不利于蛋鸡生产,就减少饲养的数量,有效地避免了风险。正是由于这个“秘诀”,在禽流感给于养殖业重创的时候,陈莉有效规避了风险,不亏反赚。 目前,陈莉已建起了两个养鸡场,总面积9100平方米,养鸡近2万羽,日产鲜蛋千余斤,拥有饲料加工设备,安排长年就业人员6人。几年来的养殖收益让陈莉看到了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她决心大干一场。2008年,她联合5个养鸡专业户,成立了银利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乡邻走养殖致富的道路。她经常主动帮助村里其他养鸡户搞好饲料配方,为她们提供优良鸡种及饲料,悉心传授饲养技术和免疫防疫知识。在她的带动及村两委会的支持下,全村养鸡大户发展到21户,市场主体发展到74户,人平增收1500多元。 (通讯员 谢成军 向以涛) 编 后 我们相信,在全民创业热潮中,像陈莉这样的致富能手还有很多很多。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开拓创新,是这些成功者的共性。但是从陈莉的身上,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以知识的丰富积累,带动物质的富裕。 我们看到,从初战告捷,到扩大养殖规模,到带动村民共富,陈莉一直在学习、思考、总结。她没有仅靠前人的经验决定发展的方向,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判断,走一条快速、高效的道路。我们常说,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子、修新道路,更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仅凭经验、黄历决定农业生产的粗放模式,代之以靠技术、市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细化经营方式。陈莉的经历,当能提供不少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