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开 希 望 之 窗
——我市“十一五”扶贫工作扫描
作者:冯家园
去年12月29日,曾都区万店镇新东村的黄坤能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仔细查阅养鸭、养羊的各种图书:“这都亏了市扶贫办给我们建造图书室,足不出村就可查阅各种技术书籍。” 曾几何时,新东村交通不便,房子破旧,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水泥路通到了村里,今年人均年收入达5000余元,不少村民盖起了楼房。 2005年以来,市扶贫办把扶贫资金逐渐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产业化倾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用随县万和镇龙灯桥村村支书何明的话说,扶贫为贫困山村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希望之窗。 整村推进推出新面貌 万和镇石板河村位于镇区北边,交通不便一直困扰着全村村民。2010年,市扶贫办将其列为25个扶贫对象之一,给予20万元帮其新建一栋党员便民服务中心楼,同时提出形成油茶和菇耳种植的主导经济产业。如今,该村油茶基地已达2000余亩,菇耳种植户达250余户。此外,市交通和水利部门给予支持,修建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全面整修3座堰塘。 龙灯桥村、新东村、尖峰村……在今年的25个贫困整村推进村,村村通上水泥路,村村有党员便民服务中心,村子变得更加整齐,村容村貌变得更加漂亮。这些村如今已开工扶贫开发各类项目150多项,投入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完成工程进度80%,资金到位60%。 五年来,125个贫困整村推进村按照每年25个实施,新建、扩建农田水利设施250多处,整修、兴修乡村道路12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公路、村村通电话,80%的村新建或改建了村办公场所,农家书屋、村卫生室实现率100%。 产业扶持搭建致富桥 深秋,走在广水市余店镇先觉庙村的柑桔园内,片片绿叶下,一个个金黄的柑桔格外显眼。该村村民李道福难掩喜悦,这每亩柑桔产量2000多斤,能赚上3000余元。 关南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没有特色的经济产业支撑,打工和种地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6年,市扶贫办结合实际,建议该村发展柑桔,如今已形成2000余亩的柑桔经济产业。在柑桔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人均年收入比5年前提高了2000元左右。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要帮助他们找到致富产业,帮其脱贫致富,这才是扶贫工作的真实目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袁再富如是说。 关庙镇关南村的冬枣,万和镇龙灯桥村的油茶,余店镇先觉庙村的柑桔……如今,125个贫困整村推进村都有自己的1-2个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扶贫增强源动力 扶贫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事。 五年来,市扶贫办抓好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部门驻村扶贫工作,建立社会扶贫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大合唱。如今,每位市领导都有自己的帮扶驻点村,他们分别带领一个市直部门,联系1个乡镇贫困村,加强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连续用3年时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 全市还开展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市直各部门实行结对帮扶,涉农部门将涉农资金向贫困山村倾斜,改善他们生活生产条件。截至目前,社会共帮扶各类资金280余万元,帮助1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五年来,社会各界帮扶贫困村力度不断加大,参与面扩大。财政扶贫资金由2005年的45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900万元。五年共争取财政扶贫开发资金3469万元,社会各界投入扶贫资金30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700多项,培训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35万人,下降到28.34万人,减少贫困人口6.66万人。 “扶贫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只有各界齐参与,才能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可以说,扶贫工作为广大的贫困山村打开一扇致富的希望之窗,但扶贫工作还任重道远。”袁再富感慨地说。见习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温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