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2010年房地产七大“惹眼”数字
  2010年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是调控的一年。从1月初的“国十一条”,到4月17日的“国十条”,再到“十一”前的“9.29新政”,中央层面的调控可谓贯穿全年。而这一年,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在整个行业遭遇空前调控的背景下,也经历了年初的火爆,年中的低迷,年末的回暖。而其中出现的一件件事情,无疑也成为了这一年中人们最常提到的话题。我们列出2010年房地产7大数字,来以此梳理一下这个房地产调控之年。
  No1.78家78家央企被要求退出房地产市场
    事件回放: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杜渊泉3月18日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不过,截至目前,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中石油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而在7家挂牌央企中,仅中远国际在此前完全退出远洋地产,成为78家央企中首家全面隐退的企业。
    点评:就算这78家央企退出,就能扭转高地价、高房价的局面吗?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或许只不过是减少了市场的竞争者。其实,地王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买家是谁,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如果模式不改,即使央企不当地王,民企也会当地王。
  No2.19家
    19家ST公司房地产重组搁浅
    事件回顾:10月15日,证监会官网宣布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至此,ST公司借壳房地产企业重组的道路被暂时的彻底封死,而这无疑是对热衷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当头一棒。据统计,2009年至今,19家ST公司发布重组预案,拟注入房地产资产。以ST东源为代表的6家公司本已通过监管部门有条件通过,却因为时机不对而迟迟未获正式核准文件。
    点评:资本市场一直是房地产公司寄予厚望的一条融资通道,但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受非市场因素影响过多的条件下,这也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当然,在证监会的这次再融资关闸中,各个地产公司暴露出的囤地、拿地不规范等问题也值得警惕。
  No3.1516亿元2010年北京土地出让超1516亿元
    事件回顾:临近年末,北京市土地市场成交密集。今年北京市土地市场出让金额达1516.5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12月23号,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成交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共计252块,其中,经营性用地中的住宅用地成交71块,土地出让金共967.65亿元,以规划建筑面积折算平均楼面价为7368元/平方米。
    点评:尽管土地出让宗数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今年的土地价格与去年相比出现明显上升。业内人士认为,像北京这样的中心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其价格只能上涨,几乎不可能出现下跌。年底土地的供应量增加,开发商资金回笼,重新具有支付能力,北京也将迎来土地交易量和价格的又一高峰。
    No4.6540万套
    神秘莫测“黑灯率”
    事件回顾:2010年3月,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此后,有媒体对北京、天津的一些楼盘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近四成的房屋被空置。在随后的半个月中,网民集体晒黑灯成为近年来第一次试图查明空置率究竟几何的民间大规模自发行动,涉及的楼盘遍及北京、杭州、南京、上海、海口等多个城市。
    点评:黑灯率=空置率?至少笔者认为两者相差不远。而造成房屋空置的主要原因无非两种:一种是投资而非自住,另一种是尚未售出的单位。社会上很多人所理解的空置房,一般指的是第一种情形,即炒房者手中的闲置房,这也是空置房的国际通行理解。而围绕空置率这一指标上演的话语权之争,在楼市的关键数据,如成交量、房价等统计中也广泛存在,至于乱象之源,则是楼市的基础数据欠缺和公共信息披露不足。
    No5.1000万套
    2011年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
    事件回顾:自2010年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各地政府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以来,新建580万套保障房民生“大单”的兑现进度,就被置于公众视线的焦点,而在最新出炉的2011年建设计划中,这一数字更被调整为1000万套。而这1000万套保障房还是明年的新增建设计划,而并非是“滚动数字”。有专家就表示“这个数字很惊人,中国一年的商品房竣工量也不过600万套”。 不过,目前来看,中央政府决心很大。
    点评:具调控工具属性,并渐成民生符号性产品的保障房,注定在聚光灯下成长。从580万到1000万,数字上的变化,难以打消公众对于保障房建设效果的揣度;行政高压的背后,亦拷问着保障房计划与结果间的距离。压力之中,保障房“进度”与“目标”的保障,“制度”建设显得更为紧迫。
  No6.9409亿元135家上市房企三季度末总负债9409亿元
    事件回顾:上市房企三季报及多家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甚至超过全行业最艰难的2008年。截止到三季度末,135家上市公司企业负债总额为9409亿元,环比增加93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延续了上升势头,较二季度上涨0.72个百分点至61.61%。从净负债来看,三季度末环比增加155亿元,企业加权平均净负债率上升至57.95%,创08年以来新高,环比上升2.29个百分点。
    点评:房子越卖越贵,负债越来越多。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正是现阶段上市房企的一种真实写照。尽管遭遇调控加码、房地产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但多数房企并没有采取收缩的战略,而是把楼市调控看作低价获取土地的好时机,积极拿地,增加土地储备,逆势进行扩张。不过,房企融资目前已全面收紧,银行贷款年底也已差不多用尽,房企回笼资金的唯一渠道便是销售,假若销售不畅,房企资金链和财务状况将受到影。而随着明年可能出台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及加息的影响,高负债房企的日子将不太好过。
    No7.5000元VS10000元
    兰州房价统计失真
    事件回顾:甘肃省住建厅称兰州市两小区楼房均价为五六千元。但有媒体随后询问售楼处得知,5000多元是2008年的价格,目前均价已达1.1万元,两者相差近一倍。据称,甘肃省住建厅这组数据,是该厅人员对兰州楼市“进行深入调研”的结果;对于调查时间,该厅回应称是发布日期的“上个星期”——也就是说,系官方最新调查统计数据。
    点评:数据失真、数据打架的背后,有统计制度和方法过时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一直缺乏一个权威的房价统计指标、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的结果。但是,对现实房价的统计和对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测,总能刺激公众神经、吸引眼球,房价失真、数据打架,就会让购房者无所适从、市场混乱,久之就会让官方数据深陷信任危机,最终受损的是政府公信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10年房地产七大“惹眼”数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建筑与房地产】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