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江村诗话一教师
作者:张顺

  图一:漓江山水
  
  图二:陈老师(左)对记者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漓江边上,一个从教35年的山村教师,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景一诗,创作了108首,并向他乡来客吟诵,引导客人欣赏家乡的美妙景色,这是漓江山水给我的愉悦之外,又一份额外的感动。
    从桂林阳朔县的杨堤乡到兴坪镇,有20多公里的路程,虽说行前做了一些功课,但面对山间崎岖的岔道和江边的鹅卵石,时不时还是感到不知所向。正是大年初一,一句“新年好”,便成了喜气洋洋的通行证,即使谢绝了村民坐自家竹筏的建议,他们还是会热情地指路,很有些生意不成情义在的氛围。
    而与陈老师的相遇,则更有了些峰回路转的味道。
    过杨堤乡的下龙村,就进入兴坪镇的地盘,还是问路,而这次被问的人,不仅热情地指路,还说自己为这里的每一个景致,都作了一首诗,说着就向我吟诵起来。但我却无心细听,一是时已过午,行程尚远,一路走一路找角度拍照,一会儿山头一会儿江边,本来就曲里拐弯的行程,又被双脚划上了无数的曲线,如果到了薄暮时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如何是好?二是觉得,这漓江山奇水秀,你怎么想象都可以,诗呀传说呀,附会而已,不听也罢。
    于是等对方吟诗稍一歇气,便匆匆告辞,匆匆赶路,近乎逃跑似地离开了。
    行至九马画山脚下,身后驶过一摩托,骑摩托的人放慢车速,扭头打了一声招呼,又飞速而去。不久,那摩托又回来,在我身边嘎然停下。
    来人又是那个吟诗者。他说,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他住的村子;刚才,他送女儿去渡口,又相遇了,而这儿,是他教书的地方。
    我这才知道,他叫陈新和,兴坪镇画山村小学从教35年的老教师。或许是自己也做过多年教师的缘故,他乡遇同行,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索性席地而坐,拿出纸笔,边听边写地听他吟诗。陈老师见状,更是兴奋地对着九马画山,边指点边解说地吟诵起来:“九马画山景色幽,大地为栏夜不收。天生一个九马山,左右还有拴马桩。山峰卧着画马翁,对面有枝神笔峰。墨砚放在山坳上,不信你去看一看。”
    相传,九马画山,是某位领袖人物游览至此,发现江边陡峭的山壁上,如同画着九匹神马,因而得名。而陈老师天天工作生活在神马脚下,不仅是相看两不厌,还攀登到山顶上,发现了以大地为背景“九马”的诗情画意。而他创作的108首诗,正是他多年观察、发现、思考的结晶。我问,这么多年,他是如何坚持创作,写了这么多的诗,他又随口吟诵起一首《草根文化》的诗:“别看小草根底薄,没有大作有小可。有些草根可作药,草根凉凉泡茶喝。草根文化薄又薄,再好说得也不多。人们口语通俗化,把它说好当山歌。”
    好一个“把它说好当山歌”!一个山村小学的老师,在给孩子们传承知识的同时,又发掘着家乡山山水水的文化底蕴,用通俗、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摹传诵,愉己悦人,“草根”的清凉,正点点滴滴沁入心脾。
    夜宿兴坪镇的厄根底村,陈老师得知,立刻发来一条短信:“厄根底有很多景点,其中有‘僧尼相会’:一个时代一个样,僧尼相会不荒唐。怪姑和尚苦修行,念完经书到漓江。天下能容多少爱,僧尼丝丝想断肠……”
    到了阳朔城的西街,陈老师的短信诗又适时地飞过来了:“村居演变地球村,中外游客款步行。灯火辉煌照世界,吃住娱乐在西街。不夜城来人陶醉……”
    阳朔一路行来,短信相随,诗歌导游,字里行间,凝结着一位山村教师,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外乡客人的友善。正是有了无数陈新和老师这样的人,在人类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关注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相信: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本报记者 张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江村诗话一教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科教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