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鲁钟鸣
当前,随州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够,主要差距是工业化滞后。要实现“工业兴市”的目标,关键在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随州看随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开拓进取、敢闯新路、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大力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机遇意识。一是继续坚持把借助外力作为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遗余力推进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靠外、靠大、靠强的开放式发展战略,以靠大投强来培植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坚持把环境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进一步更新观念,以观念创新推进环境创新。各部门要胸怀大局,立足随州实际,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尤其是在执行收费标准上不能死扣条条框框,把收费门槛降下来,让外资“流得进、放得住、增得值”,最终实现随州经济发展和部门自身发展双赢。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干任何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合理规划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以融入全国、放眼世界的眼光来制定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坚决不上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紧紧抓住优化产业结构这个中心,调整比例,合理布局,根据我市在区位、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经济优势来建立我们的支柱产业。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和主体,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一个地方工业化水平较高的重要标志,新型工业化也要符合这一发展规律,所不同的只是新型工业化的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全球制造业正在重新调整区域布局的有利时机,乘势发展目前我们有比较优势的汽车机械、电子通讯两大产业,把随州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专用汽车城和中南最大的手机制造中心。在积极承接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企业转移的同时,努力吸引国内沿海地区部分制造企业的投资;在吸纳市外制造企业的转移和投资之外,还要重视整合市内现有的企业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发掘企业潜力,让本市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具有比较优势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 培植优强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企业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角,只有在一大批优强企业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全市的新型工业化。我市应分阶段、分层次确定、建设一批市级强企业、省级优强企业、全国优强企业,并以这批优强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众多企业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现代企业群体;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现代企业管理来提升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建章立制,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优强企业的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科技含量高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在实现从只注重数量的传统工业化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才。因此,要强化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吸纳企业和民间的教育投入资金,大力举办各层次的教育,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整合现有的职业培训资源,发挥政府、企业、民办等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围绕支柱产业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大力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用工需求相适应的职业培训,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新型工业化的合格技术工人;要在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人才的同时,建立人才培育、使用与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人文环境,积极培养本地人才,为随州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作者单位:随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