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凸显产业结构性矛盾
新华社2月16日电 面对日趋严峻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产业升级。 东莞新创艺服饰公司的老板辛大平去年花费52万元购进了十台全自动电脑织机,和原先拥有七八台机器,每台机器都需要一个工人的情况相比,现在这十台机器他一个人就可以应付,完全不用请工人。 对于自己的这项投资,辛大平表示,这也是形势所迫,以往年年缺工,现在不用求人了。通过电脑织机做出来的衣服,不仅缓解了用工难,而且能保证稳定地供货。 “很多大工厂也已经换为电脑织机了。但一些小工厂因为前期投资太大,不敢冒这个风险。”辛大平说。 同样的技术升级也存在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张卫东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的精密五金生产领域,很多企业主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口生产效率更高、造价更贵的车床和仪器以取代人力劳动。 对此,许多专家都指出,目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出现的用工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利润点单一、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对于分散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数以万计的中小制造业企业而言,用工问题已经不仅需要地方劳动部门出面组织招聘对接活动,更需要国家和地方从产业区域合理布局、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供完善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综合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