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长长苔

  长长苔,是乡村人通俗的叫法,指的是野蔷薇抽出的嫩枝,也叫刺苔。想起它来,就会想起童年的幸福和乡村的野趣。
    当春天到来,枯黄逐渐被翠绿覆盖,田埂边、山脚下、农家菜园的周围……褐色的刺蔷薇变青了,毛茸茸的叶苞撑开了,一片片的叶子变大变绿了。这时,在刺蓬林里,在蔷薇藤蔓的枝桠处,一根根新枝冒了出来,有的亭亭玉立,有的羞羞答答,有的从枝桠里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看着柔柔的、嫩嫩的,滑溜溜的、水灵灵的,这就是春天每年送给我们童年的礼物,从野蔷薇藤条上抽出的嫩枝——长长苔!长长苔好吃。小时候,我总是背着大人,奔跑在田埂地头,寻找这些能吃的长长苔。田埂山脚下的刺藤是自生自长的,菜园子周围则是主人移植去的。刺藤贱,好活,随便挖个坑,把刺蔸或者是一截藤条往里面一放,蒙上土,它就活了。以后根蔓延到哪里,它就长到哪里。不到一两年,便成了一蓬一蓬茂密的刺蓬林,给菜园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既能防止猪啊牛啊的拱进来,也能防止鸡啊鸭啊的钻进去啄菜。
    长长苔有绿色和紫红色两种。绿色的形体修长,苔是绿的,叶也是绿的,味道甜甜的,清香淡雅;紫红色的呢,茎和叶都是淡紫色的,苔身略微粗壮些,吃起来甜中带麻,一般我们会把皮去了再吃。无论哪种颜色的,都有粗细之分。粗壮一些的,从刺藤的根部长出来,属于主苔,对我的诱惑比较大。至于枝桠间长出的小苔,我对它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没有主苔的肉厚、水足和味甜。不过,掐主苔往往要付出代价。它们大都生长在刺蓬根部,需要钻进去才能掐得到。刺蓬林不好进也不好出,藤条上的刺仿佛为了保护它的子女,进去时扯着你的衣裳,出来时挂着你的皮肤,刚摆脱了左边,右边的又挂上了。有时为了掐一根心仪的长长苔,竟会弄得自己皮开肉绽。
    忙上一半天,可以攥一大把回家,当然,也少不了挨母亲的一顿骂。脸变成了猫儿脸,身上糊得像个泥巴蛋,衣服上还被刺或树枝挂开了一道道口子,她能不生气?但想着马上就可以享受这些劳动的果实,所有的不愉快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吃长长苔是很简单的事儿,但小孩子可以把简单的事也变得很有趣味,比如,“吃面条”。就是选一根较长的苔,折成一节节却让它连而不断,然后把晃晃悠悠的苔送进嘴里,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若是与小伙伴们一起找长长苔,就更有趣一些,有比较,也热闹。谁掐的多谁就是老大,就是胜利者。发现一蓬刺里有苔,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全然不顾小手被扎衣服被挂回家挨骂。
    去年踏青,我又见到了久违的长长苔。当我兴致勃勃从田埂上掐了一大把准备好好品味童年的记忆时,哥哥制止了我:“那长长苔不能吃,有些地方打药了!”我愣住了。没想到,大自然竟然不能随意亲近了,我怅然若失,一种很重的失落感攫紧了我......
  
    ●熊 欣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长长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社会与家庭】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