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一腔热血撒乡梓——记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
  踏荆棘,钻丛林,爬高山,涉河水……已年满68岁的他,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常年奔走在革命老区,帮助老区人民寻找致富项目,被老区人民亲切地称为“活财神”。
    打水井,植果园,挖堰塘,筑河堤……他把老区人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一心一意为老区建设出谋出力。他就是被称为“拼命三郎”的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
    2006年3月,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吴治炎接受了组织的任命,出任市老促会会长。那时,他身患高血压、痛风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原本打算退休后多陪陪家人、看看孙子。但当市领导找他谈话时,吴治炎没作过多思考,接受了任命。于是,他谢辞了一知名企业年薪十万元担任顾问的聘请,说服家人,来到市老促会就任。
    老区工作千头万绪。不少人说,老促会人力、物力有限,选个条件相对好一点的村,办办试点、做做样子就行了。可吴治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我们要为建设好老区尽自己的一份力。
    上任伊始,面对着全新的工作,吴治炎认为,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深化对老区区情的认识,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带着这份认识,吴治炎和同事们开始奔走在边远山区、库区,进村入户搞调查研究。
    鄂豫两省交界地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距随州城区100多公里路,红28军曾在这里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但这里却山高、坡陡、路险,办公无室、看病无所、电话无声、电视无影,出行无公路,是个远近出了名的“五无”村,群众生活十分落后,村民人年均纯收入2000余元,2002户村民,先后搬走了1084户。
    吴治炎了解情况后,回到城里,连夜撰写出上万字的调查报告,呈送给市领导,指出该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帮扶发展思路和对策。
    经过两年多努力,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市老促会协调资金404万元帮助该村架通了4座桥,硬化了6.2公里通村路,架通了电线、电话线,建起了电视信号转播塔;提供香菇、木耳种植技术,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昔日的“五无”村变成了“五有”村。
    上任4年多来,吴治炎共组织撰写老区调查报告11份。这些报告围绕民生,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提出帮扶思路和发展对策,为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找到了出路。
    “老区帮扶工作,要有长远眼光,绝不能干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蠢事,要让老区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吴治炎认为,解决老区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民生办实事,谋划发展经济项目。
    广水市关庙镇关南村有片500多亩的枣树林,因品种问题亩年收入不到2000元。吴治炎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组织资金12万多元,支持引进山西沾化优质冬枣进行嫁接。三年后,枣树挂枣受益,亩产收入提高到6000多元。村民们称这些树为 “摇钱树”、“子孙树”。
    随县万和镇尖峰村4组拦河坝水毁多年失修,200亩农田靠天收,500多群众饮水困难。吴治炎了解到情况后,筹措资金5万元,帮助建起了拦河坝,帮助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节省了大量抽水费……
    一个人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扩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已近古稀之年的吴治炎,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他正带领着市老促会一班人,为老区事业奔波,将一个共产党员的满腔热血,撒遍随州乡梓。
  
    (本报记者 张清 通讯员 石守京 温沪)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腔热血撒乡梓——记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