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系大洪山
——记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财政局长王成玉
她,年近半百,有着21年党龄,与大洪山结下割舍不断的情缘。 她,年轻时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病痛折磨、至亲离世,前半生遭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坎坷,但她并没因此怨天尤人,凭借着一份执着,她在大洪山一干就是27年。 她,于2010年12月获评“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市勤政廉政先进个人”、“全市十佳女杰”,是我市唯一一名参加全省财政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演讲比赛的选手。 她,就是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财政局长王成玉。 大洪山脚下:她的家 走进大洪山财政局办公室,看到的是刚为村民办完贷款手续的王成玉,疲倦的在办公桌上打起盹来。自1987年长岗镇建立以来,王成玉几乎每个中午都是这样度过的——饿了到食堂随便吃点,累了就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下。 27年前,刚满22岁的王成玉带着梦想走出了老家山区,却没想到招考又回到大洪山,当她面对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时,她的心在犹豫。老所长看在眼里,没说一句话,带着王成玉走村访户。一个月的时间,王成玉的思想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山民那一份份质朴的情感,一双双期待脱贫的眼光,让王成玉原本犹豫的心定了下来。 几年下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副作用——肾囊肿、风湿、腰椎痛等,丈夫在外地工作,年幼的儿子只能寄养在50多公里以外的公婆家中,年过七旬的父母更是无力照顾。2003年,上级组织决定将王成玉调到市财政局任预算科长一职,王成玉婉言拒绝了:“大洪山是我的家,这里什么时候不走出贫困,我就什么时候不走出山区。” 2009年7月的一天,大雨滂沱,正在乡下察看汛情的王成玉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此时的琵琶湖面临决口的危险,为了群众的安全,王成玉连续在大堤上奋战了3天,患了风寒高烧39度没顾得上看医生,决口是堵住了,群众也安全的转移了,但是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不后悔,这里有我的根,扯不断也拔不走。”王成玉满含感情地说。 景区兴财:她的责 2005年,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建立,全区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财政总收入只有300万元。为寻求兴财之路,王成玉深入大山实地调研,决定尝试招商引资发展生态旅游。该想法得到上级领导的赞同,景区成立了以王成玉为带头人的项目引进团队。经多方联系,王成玉与景区负责人一起先后前往浙江、广州、深圳等地邀请企业家到大洪山考察,最终促成景区与浙江雁荡山风景区投资2亿元项目协议的签订,配合景区先后引进了湖北三特索道公司4000万元资金建设大洪山索道、湖北玉龙公司2.1亿玉龙温泉和15公里漂流项目。 为把长岗镇打造成全省旅游名镇,身为工程副指挥长的王成玉,两年间,多方筹集资金1500万元,包装改造景区配套设施;带领专班筹集2500多万资金盘活处于半停产状态的矿产公司;以财政局名义出资180万元建立农业专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养殖、种菌、根雕等产业发展。 “我只是尽量做好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对得起大洪山区的每位村民。”面对初具规模的景区,王成玉发出感慨。 帮村民脱贫致富:她的情 “妈妈,考试的这两天你能不能在家里陪着我,就两天!”2002年,中考前夕,儿子对王成玉提出要求。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要求,王成玉却没能做到。为了按时收取农业税,王成玉带队走进深山…… 2006年11月,王成玉下乡走进一位孤寡老人家中,只见老人躺在床上,双脚冻得红肿。回来后,她立即向景区建议建造高标准的养老院,但当时景区正在搞建设,资金有限,提议暂缓,倔强的王成玉据理力争,最后养老院终于建成,全镇83位孤寡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没有王局长的帮助,我们全家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脱贫。”村民喻志诚逢人便说。喻志诚一家三口原住在土坯房中,靠种田为生,维持基本生活都困难。王成玉了解情况后,拿出3000元,帮助喻家建起3间砖瓦房,介绍加入养菌专业合作社,种植香菇木耳,如今喻家年收入已达5万多元。像这样的家庭,王成玉共帮助了6户。 “再穷再难都不能穷民生,只有农民脱贫了,经济才能真正的发展。”王成玉说,“27年来,一桩桩,一件件,只要涉及农民的事情,都不敢忘记,因为他们才是大洪山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记者 王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