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李鸿 丁学军 李光会·
阅读提示
听见男性的声音,开口就喊“爸”;要是女性,就喊“妈”。从去年8月起,我市一男子随意拨打乡镇座机电话,冒充别人的“儿子”进行诈骗,并频频得手。近日,曾都警方将系列电信诈骗案主犯魏某抓获,破获系列电信诈骗案件十余起。
假“女婿”骗走巨额现金
“我要报警,有人冒充我女婿打电话给我,骗了我3万元钱”。4月4日晚,曾都区万店镇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报案人田军向民警讲述了自己当天的受骗经过。
今年54岁的田军家住万店镇某村。上午10时许,他正在村子附近干活,突然接到老伴的电话,让其赶快回去一下,家里出大事了。放下手中的活,老田就往家里赶。回到家里,老伴迅速将他拉到一边:“女婿在杭州出了事情,急需用钱。听说是和别人打架被抓了,需要2.6万元给别人治病,否则要坐两年牢。”“是谁告诉你的?”老田急忙问道。“刚才女婿又打来电话,说是已经把账号发到手机上,务必要汇款。”说着,老伴把手机翻给老田看。一听说女婿打的电话,老田便没有再问什么。自己就这一个女婿,平时都当是自己的儿子,关键时候,救急要紧!他迅速取出家里仅有的1万元,又去找哥哥借了2万元,拿着3万元到万店镇塔儿湾邮局。
汇款时,邮局工作人员问汇到哪里?“杭州!”老田把账号递给工作人员。对方接过账号,在电脑上操作后说,这不是杭州的账户,是随州的。老田一心只想把钱尽快汇过去,便不停地催工作人员快点办。汇完款回到家里,虽然很疲惫,但老田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晚上,老田打电话给女婿,问他钱是否收到,人是否还在派出所。女婿说自己一天都在上班,根本没到派出所去。老田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辗转追踪斩断“幽灵”魔爪
接到报案后,曾都警方高度重视,曾都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分局局长刘建明要求迅速成立专班,全力侦破此案。
调查发现,自始至终,骗子都是通过电话实施远程诈骗,受骗者无法描述骗子的体貌特征。同时,对方使用的手机号码没有经过身份证登记,银行账号也是用假身份证开的。狡猾的“幽灵”没有给公安机关留下太多的破案线索。就在办案民警一筹莫展之际,专班民警又接到曾都区万店镇村妇张平的报警,称4月8日上午11时,有人电话冒充其儿子,骗走她1.5万元钱。
民警决定从银行卡入手,根据银行卡显示的资料,民警发现,银行卡的持有人是随县高城镇的陈某。当民警找到陈某了解情况时,陈某回忆说前几天一位朋友金某来借银行卡,说是有人要转笔账。
根据这一重要线索,民警迅速展开摸排工作。很快,民警又从银行取款录像中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蛛丝马迹,最终锁定了嫌疑人魏某。
4月19日下午1时50分,民警在南郊客运南站将魏某抓获。
低级骗术蒙住焦急父母
据嫌疑人魏某交代,几年前,他在广东东莞打工时,听一个哥们介绍了这种诈骗方法,主要是随便拨打一个座机号码,根据对方的答话情况,来冒充不同亲人,谎称自己出事,或将他人打伤等,利用对方救人心切的心理,骗取对方汇款。
从去年8月开始,魏某因为赌博输了不少钱,欠了不少账,便开始到处认“爹妈”行骗。
4月8日上午11时,魏某拨通了7071XXX的座机电话,接电话的是一名老年妇女。当该老年妇女问他是不是孙子军军时。魏某连忙接口:“我是军军,爸爸呢?”“你爸爸不在,你有什么事?”“我在外面出事了,”魏某装着哭腔,“我和别人打架,把别人从3楼打下来,现在他在医院抢救。我被派出所抓起来了,说交两万元钱赎人,否则要坐牢。”
奶奶一听“孙子”出事了,顿时心急如焚,急忙找来儿媳接电话。儿媳听后,也慌了神,顾不上考虑,便记下“儿子”电话中报出的账号,随后把1.5万元钱汇过去。打完电话,魏某便拿着朋友金某借来的银行卡,到银行柜员机等款。
今年2月,魏某向462XXX打去电话,一名中年妇女接的电话。“妈妈,我在学校出事了,把别人从楼梯上推下去了,那个人头和腿受伤了,要住院,需要1万元。”对方忙问:“果果,你声音怎么变了?”魏某连忙辩解:“我感冒了,昨天还在打针。”“那等你爸爸回来再说。”随即对方挂断电话。怕诈骗的事被识破,魏某就给当时在武汉打工的魏某某打电话,让他用武汉口音,假装果果学校老师,给果果家打电话。随后,魏某某就给果果家打电话自称是果果的校外辅导员刘良,称果果在学校与人打架,将别人打伤了,需要1万元。很快,对方将1万元打入魏某某提供的银行账号。取完钱后,魏某将手机卡扔了。
民警提醒遇事留个心眼
据魏某初步交代,其共行骗10余次,诈骗金额7.7万元。目前,魏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之中。
“今年24岁的魏某只有初中文化,他的作案手法其实很简单”,据办案民警介绍,魏某行骗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在行骗过程中他是随意拨打座机号码。让人可笑的是,拨打电话后为了尽快取得对方的信任,魏某在电话中只要听见男性的声音,开口就喊“爸”,要是女性,就喊 “妈”,有时也会顺着受害者的问话自称某某。当遭遇质疑时,魏某便以各种理由搪塞,被追问得紧了,就索性装作受伤很重在哭泣,大多顺利“过关”。
魏某作案未遂的也多达数起。有时因为接电话时,喊错了平时的称谓,比如平时应该喊爹的,喊成爸爸,对方便认为是打错了电话而挂断。有两起是因对方在汇款时,将账户名写错,而未成功,还有的是对方警觉性较高。如4月8日,随县万店镇九里岗村村民肖某家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接通电话,对方急促地说:“爸爸,出事了。”肖某忙问“怎么了?”“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把别人从3楼推下,人还在医院抢救,需要交2万元救人。”儿子今年15岁,在万店读初中,肖某妻子一听说,忙去准备钱。肖某说,不急,我到学校去看看。到学校一去,发现儿子根本没和别人打架。
该案侦破后,还有部分受害者蒙在鼓里,以为真的花钱为儿女“消灾”了。据办案民警介绍,一般犯罪嫌疑人都是在早上6时到中午12时之间打来电话,此时人辨别声音的能力偏弱。而诈骗案屡屡得逞,主要还是犯罪嫌疑人利用了农村中老年护犊心切等心理特点。
犯罪分子的骗人手法层出不穷,大家应当如何提高警惕,不让自己上当受骗呢?民警表示,接到类似的电话后,首先应当联系当事人,若联系不上,则应该想方设法通过亲戚朋友找到他,以确认其是否真的出事。其次,还可以反问对方自己家里的一些情况,如自己家里有哪些人、家庭关系等等。总之,遇事应沉着冷静,不要轻信陌生人,以避免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伤害。
(文中受害人均为化名)
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