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揭开“种菜赔 买菜贵”迷局——部分省市从“菜地”到“菜摊”价格追踪
  新华社4月27日电 一边是农村蔬菜收购价 “跳水”,一边却是城市零售市场菜价 “高企”。最近一段时间,全国一些省市出现“种菜赔、买菜贵”迷局,这一怪象在“菜地”和“菜摊”的供应链两端同时出现,暴露出“流通强势、生产弱势”的困局,折射出一些地方“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还没有落到实处。
  从“菜地”到“菜摊”:种菜赔 买菜贵
    5分钱一斤的大白菜,8分钱一斤的卷心菜,一角钱一斤的芹菜……短短几个月里,一些省市部分品种蔬菜收购价如坐 “过山车”一般大跌或滞销。
    在郑州市中牟县明山庙芹菜交易市场,菜农王丰阁告诉记者,去年芹菜价格同期能卖到每斤五六角,现在8分钱一斤都不好卖,每亩芹菜只能卖1000元左右,而不算人工,成本就高达2000元,菜农损失惨重。山东一些地方的情况大体相似。在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一斤洋白菜地头收购价最低时只有8分,即使这样,收购商来得还是很少,一些菜农干脆任由这些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抽薹疯长。
    然而,在超市、农贸市场等零售市场,消费者对当下蔬菜收购价和批发价大幅“跳水”,感受并不明显。同样是在郑州,在城郊的中牟县芹菜跌至每斤0.1元仍然滞销的情况下,市区的一些超市,芹菜价格却仍在1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从产地到零售市场,经过了短短30多公里的距离,芹菜的价格却涨了10倍。
  “迷局”背后:生产弱势 流通强势
  一些地方蔬菜出现“价跌卖难”现象,首先是因为种植面积扩大、结构失衡和集中上市。据中牟县农业局园艺站王肖峰介绍,由于去年行情好,今年全县芹菜种植面积近2万亩,增加了至少20%。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张庄村村主任岳百顺说,去年村里莴笋种植约200亩,今年种了300亩。
    “迷局”背后隐藏的更大症结是,从“菜地”到“餐桌”过程中,存在着“流通强势、生产弱势”的潜规则,高企的物流成本、中间环节多且层层加价、销售成本上涨、农超对接困难等,共同导演了“种菜赔、买菜贵”的怪象。
    “除油价上涨推高运输费用外,装卸费用和滞留费用也是物流成本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王琳说,一方面,我国蔬菜都是大批量裸装;另一方面,两头装卸费用以及到达批发市场滞留费用高。
    同时,流通的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山东省蔬菜协会秘书长孙继祥说,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这中间有多个中间环节,每一层环节都加价不少,这也是导致蔬菜价格到消费者手中过高的原因。
  “菜篮子”考验调控能力
    记者调研发现,打破“种菜赔、买菜贵”的怪圈,对各级政府调控能力是个考验,需要多管齐下,让“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真正硬起来。
    有关专家表示,破解“菜篮子”难题,还需要实行严格的价格监管,加强种植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监测,定期发布权威的产销信息。同时要完善农产品收储和托市调控机制,在保障蔬菜产销各方正当利益的同时,坚决打击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菜价“大起大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揭开“种菜赔 买菜贵”迷局——部分省市从“菜地”到“菜摊”价格追踪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