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6月5日电 降雨量异常偏少,河湖水位持续偏低,一些河流断流断航,农业养殖业受灾严重,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
面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受灾各省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抗旱。6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赶赴旱情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到鄱阳湖、洞庭湖等湖区及丹江口水库实地察看水情、旱情、灾情,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并在武汉召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抗旱工作座谈会,就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温家宝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从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特殊意义,坚定信心,科学应对,坚决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处理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的关系
“千湖之省”湖北也发生了秋冬春夏四季连旱。全省人民积极行动,通过人力、工程抗旱和人工增雨,全力以赴抗旱救灾。
旱情发生后,湖北沿江地区利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的机会,积极从长江提水引水。温家宝叮嘱说,抽水可以保农业,但抽多了渔业受损、生态受损,恢复很难。应对旱灾,必须处理好农业和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丹江口水库是汉江上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自4月4日起,水位就降至139米的死水位以下。温家宝语重心长地说,今年的大旱引起我的思考,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工程,必须建设好。但是有四个重大问题应该全面考虑:第一是水质问题。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这既涉及库区周边水环境,也涉及到南水北调沿途输送环境;二是移民问题。要保障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和长期稳定就业。三是汉江水环境容量问题。要密切关注汉江水环境的变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四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杨家湾村的玉米地里,几位村民正在点播玉米。温家宝蹲下身子,帮着给玉米浇水。他告诉村民们,昨天夜里在宜昌和随行的部门负责人开会决定中央财政拿钱,给旱区农民发放抗旱补助,帮助大家抗旱。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抗旱救灾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来水减少、天气干旱,鄱阳湖自4月24日起便处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水面面积仅为632平方公里,为多年同期均值的24%。
2日上午,温家宝来到位于江西永修县的鄱阳湖子湖——大湖池。湖滩地上长满荒草,干涸的湖底,不时可见晒干的贝壳和死鱼。特大旱情使江西全省渔业受灾面积1370万亩,养殖业、捕捞业受灾严重,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陶家坎村是赣江边的一个小渔村。正值休渔期,渔船大多停靠在江边。温家宝在江边向村里的渔民了解灾情:“旱情对捕鱼有多大影响?”渔民熊尚明说: “渔业损失很大。因为鱼无法繁殖,无法产卵。即使6月20日休渔期过了,恐怕也很难有鱼可捕。”温家宝接着问:“你们希望政府做些什么?”渔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搞一些无息贷款”、“帮助群众外出打工”、“给困难群众补助”……
温家宝说,大旱给农业尤其是渔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也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多困难。你们的困难就是政府的困难。我心里和农民、渔民一样焦急。我们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积极抗旱救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应急抗旱工作,想方设法把早稻种好,把中晚稻栽好,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渔业损失农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要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注意照顾困难家庭;要科学抗灾,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各项工作要以抗旱为中心
在这次特大旱灾中,湖南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受灾。洞庭湖水面面积缩减至770平方公里,水量不到14亿立方米。
2日下午和3日上午,温家宝先后来到岳阳市君山区、华容县、南县、安乡县和澧县察看旱情。
在岳阳市君山区柳林洲镇新洲村,村民龚义成正用从机井中压出的水给低矮的棉苗浇水。温家宝走进地里,和老汉亲切交谈,还舀起一勺,轻轻给一株棉苗浇水。正值早稻返青分蘖和中稻育秧用水的关键时期,一片片引水灌溉的水田里,禾苗长势喜人。村民们告诉温家宝,由于干旱,双季稻改成了单季稻,田里就是刚刚种下的中稻。
积极引水、打水灌溉,玉米苗、豆角苗用地膜覆盖保湿,双季稻改种一季稻,改种抗旱作物……面对严重的干旱,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抗旱救灾的情景使温家宝深受感动。他说,面对这么大的旱情,乡亲们迎难而上,奋力抗旱保丰收,这种精神极为宝贵。
温家宝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旱情的严峻性,要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旱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粮食安全、物价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旱区各项工作要以抗旱为中心。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抗旱,全力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全力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收入不减少。干部和技术人员要下到基层,和群众同甘共苦。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战胜这场自然灾害。
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杨湾村的玉米地里,温家宝与村民一起播种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