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医外治
随州市中医院内三科 董健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 中医外治法操作简单,可以减少病人打针吃药的痛苦。我们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精选中药,科学配方,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外治法方便经济、绝对安全、副作用小、适应症广,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市中医院内三科常年开展内病外治(脐疗法、耳穴贴压疗法、药物穴位敷贴)配合使用自制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等久治不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