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社会生活 关注学生心灵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亮点多
通讯员 孙晨曦 谢加勇 伴着6月21日下午英语考试收卷的铃声,随州市2011年中考,徐徐地落下帷幕。 语文考试是中考的第一场,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在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设计上,适当创设了新考点、新题型。试卷联系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有六个亮点值得关注。 试卷结构稳中求变,考查知识面宽 “古诗词名句填写”“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浅层次阅读理解”“深层次阅读赏析”“写作展示”五大板块中,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如“古诗词名句填写”中6小题,考查的民生话题,要求考生写出课内课外古诗中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浅层次阅读理解”中考了一个课内文段,将文段阅读理解与文学常识的考查进行了整合。“写作展示”中,首先对以往“作文”的版块名称改为“写作展示”,其次一个材料记叙、议论文体任选其一来写,改变了以往的两个材料,两个题目,两类文体任选其一写作的方式。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从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多以文化材料为载体,无论是古诗词名句填写,还是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无论是浅层阅读,还是深层阅读,无不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如第1至6题积累古代诗词文化,第13题传承地域文化,第14、15题赏析古诗文化,第16、17题品味名著文化,第21至23题理解古典文化,第24至28题品味故乡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内涵使中考试题厚重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选取的阅读文章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如:《谈生命》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释了生命的本质,启迪考生要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钢构的故乡》则以生动的笔触教育考生要对故乡及亲人充满热爱。 立足探究创新,坚持开放性实践性 今年中考语文卷继续增加了 “开放性试题”。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立足探究创新的开放性试题逐渐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探究的问题包括对情感、成长的体验,对自然、社会的思考,对科技、生态的关注等。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试题内容具有丰富性,立意具有新颖性,思维具有发散性,解法具有探索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总之,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特长。如第13题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考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尊重和强化。深层阅读部分,明显增加了阅读品析、阅读探究、创造性阅读等能力的考查,这不但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提高了阅读质量。 突出能力立意,重视综合性过程性 试卷将阅读理解分为浅层阅读和深层阅读。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热衷于读报纸、看杂志、听新闻、网上浏览等形式的浅层阅读,但对于民族文化和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我们又不能不去精读、品味,因为这些经典文章能修身养性、利民强国。浅层阅读理解为四个文段,选材虽涉及古今,但更多贴近现实生活。深层阅读赏析是散文的阅读赏析。散文《钢构的故乡》的阅读试题,在整体设计上遵循了从内容到情感的阅读过程,这与学生的阅读思维流程十分吻合。 “实践活动”贴近生活,关注个性体验 《课程标准》提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之一。它倡导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学习过程化的趋势。它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部分更加贴近生活、关注个性体验,分【连线人文】【广告美景】【评说现象】【分享收获】四个小版块。 强化时空观念,体现时代性地域性 中考语文试卷透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如第9题的 “非法添加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第10题的 “特大旱灾”“三峡大坝”“建党90周年”,第11题的“日本大地震”“核泄漏”“电荒”,第12题的“草根”“食品安全”“唱响中国”“电子书”,第18、19题的“瘦肉精”等词语。这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试题,有利于广大考生加深对时代和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