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足迹之杨氏祠见证变迁
作者:王董斌
牛程路逶迤似带,桐柏山巍峨如屏。 在桐柏山下的随县万和镇冷岗村,一处清代建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静卧在岁月里,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迁。它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随北县委所在地——万和镇冷岗村杨氏祠。 6月27日,记者走进杨氏祠。这是一个两进院落的四合院,有前、中、后殿及左右厢房共23间,皆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飞檐高挑,雕梁画栋,建筑精致,古朴典雅。据史料记载,杨氏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87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记者5年前来此探访时,这里随处是残墙断壁,砖瓦脱落,草木丛生。当时一个名叫杨恒宽的老人独自守候在这里,陪伴着这座有象征意义的老宅。如今,老人已经去世,他的侄子杨长云接过 “接力棒”,成了这座老宅新的守护者。2007年,杨氏后人出资对这座老宅进行了维修,现在这座老宅看起来古色古香,院内花木茂盛,生机盎然。 在杨长云老人的讲述中,透过历史的遗痕,记者依稀看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战火和硝烟。 1945年11月,为进一步巩固随北地区革命成果,中共随北县委、县政府在万和镇冷岗村杨氏祠成立,隶属鄂北地委领导。鲁彦卿任县委书记,徐达三任县长。县政府辖万和等3个区,天河口等11个乡;成立一个游击大队,100余支枪,负责保卫新生政权,维护地方治安。1946年2月,随着国共再次达成停战协定,我党实行精兵简政,随北县撤销。1946年12月,中共随北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和县指挥部于天河口戴家湾正式建立,王予民任县委书记,霍幼方任县长。1948年2月,随北县领导机关由戴家湾迁至杨氏祠。1949年,随北县委撤销,基层组织全部归属随县县委。 杨长云说,当时随北县委在当地主要继续实行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征收爱国公粮等政策,带领老百姓恢复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县干部十分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经常到贫困农家问寒送暖。 山形依旧,物是人非。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在依旧巍峨的桐柏山下,在日显苍老的杨氏祠旁,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显露在绿树丛中。杨氏祠所在的冷岗村,是一个有200多户、800多人的小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袁楚华说,冷岗村耕地少、山场面积大。上世纪末,这里的村民住的大部分还是土坯房,靠种田为生。近几年来,村两委会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香菇、黑木耳种植技术,现在该村有80%的农户靠种植袋料香菇、黑木耳致富,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多元。 记者沿牛程公路行走,只见路两边耸立着许多两层小楼,家家户户门前,搭满了袋料香菇架子。走进村民吴永富家的两层小楼,里面彩电、冰箱、摩托车等一应俱全。吴永富以前在外打工,近几年回家种起了袋料香菇。去年他家种了3000多袋,纯收入近2万元,今年计划种植8000袋。吴永富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罢新农村,回首杨氏祠,在历史的变迁中,我们感受到时代进步的最强音。 (本报记者 王董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