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培训到农户
——淮河王家湾村民盼来食用菌专家
作者:陈玉实习生黄煜涵
种香菇十几年,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500元,极度渴望得到技术培训的随县淮河镇王家湾村村民,7月19日迎来了随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戚钦标。一堂技术培训课,让乡亲们的心窝暖暖的。 “我来到村里,没有看到锯末。现在应该准备锯末了,不要怕太阳晒、雨水淋,其实这样对提高香菇品质更有好处。”戚钦标从准备锯末,一直讲到灭菌、接种、养菌、越夏管理,生动的讲解,吸引了50多名村民。 村民后永奎去年种了2000多袋香菇,平均每袋净收入只有4元,而邻近的草店镇每袋香菇通常净收入十几元。自己种植、管理的流程和别人一模一样,为啥香菇产量就这么低呢?后永奎无处咨询。“听了戚会长的讲解,对照我自己的做法,才发现是灭菌环节出了问题。”原来后永奎的灭菌温度达不到要求,导致杂菌丛生,因此产量也就不高。 “我们村山场面积很大,资源很丰富,种香菇有十余年了,但是效益一直不好,最主要是缺技术。”村支书罗道华说。王家湾201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50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该村除40%的人外出务工外,剩下的人基本靠种香菇为生。十几年来,仅靠自己摸索种植技术,该村的香菇效益十分有限,村民们十分渴望得到技术指导。 在村民局远桂家的香菇棚里,戚钦标现场指导:“你这个棚子光线太强,通风也不好,袋料颜色都转老了。这会影响出菇的质量,出菇量也少些。”在授课结束后,戚钦标表示,只要按照科学的技术操作,王家湾的香菇效益一定能够提高。听到这个结论,乡亲们都会心地笑了。 在今年的“三万”活动中,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组来到王家湾村,了解到群众急需香菇种植技术。于是,工作组请来了专家戚钦标,为乡亲们作指导。 戚钦标与乡亲们约定,等到香菇收获的季节,再来村里提供指导。本报记者 陈玉 实习生黄煜涵 通讯员杨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