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一个市民的“低碳”生活
  本报记者 毛传荣 通讯员 杨雪
  
    她配有专车,但出行常坐公交车;她收入尚可,可是连塑料袋都舍不得用;她拒绝一次性用品,热爱节能产品……她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做起,将“低碳”生活理念践行于衣、食、住、行、用之中,请看——
    她叫何桂芳,是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支行的一名干部,今年48岁。
    7月的一天下午,天气闷热。她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窗台前花草翠绿,柜式空调没有开启。见记者来到,她忙起身,拿电热壶烧水沏茶。她说,以前不爱用保温杯,出门从不带水杯,现在杯子随身带,可以节省不少一次性纸杯。
    她对地球、人类有着深深的忧虑。她说,能源逐渐匮乏、淡水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这些都与人类活动有关。中国人口多,假如每个人都能养成节能减排的习惯,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不可低估。
    她认为,低碳生活不丢人,应成为时尚,倡导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改变陋习,是必然的选择。
    何桂芳的家庭,称得上一个“低碳”家庭。不看电视、不用空调时,她不会仅用遥控器关机,而会拔掉插头,不让电器在待机状态下通电。平时尽量不用空调,除非在极冷或极热时打开,即使使用也讲究科学,温度设定为26℃,这是最节能的状态,对空气的污染最低。
    日常用水,循环使用。夏天,她基本不用洗衣机,衣服全部手搓;冬天,将衣服集中起来洗。她说,用洗衣机必须使用洗衣粉,泡沫丰富,耗水多,用手搓可用肥皂,耗水少,用剩的水可以拖地。她的家里备有好几个桶,淋浴时的水、洗菜的水、洗衣服的水、洗脸的水,都集中起来,或拖地,或浇花,或冲厕。
    何桂芳家里拒绝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杯子、碗、筷子、桌布。她说,用一次性用品确实方便,可减轻劳动量,但是累计多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就大了。一次性筷子用的是木材,林木的减少最终导致土地沙化。她家里的桌布上面,铺了一层厚的塑料桌布,抹干净就可以再用。
    拎个大袋子,或是提个竹篮子到菜市场去买菜,是何桂芳的生活常态。她很反感菜市场遍地都是的塑料袋。她说,“白色污染”比任何东西都厉害!每天,她将几个垃圾桶里的垃圾并到一个垃圾袋里,因此家里一天只使用一个垃圾袋。
    使用节能产品也是何桂芳所倡导的。她说,在自然界中,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热水器是个好东西,除冬季最冷的两个月外,使用起来方便、节约,一次投资,受益很大。家里的灯全部是节能灯。
    有钱也不买私家车,这是何桂芳的观念,这个观念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何桂芳单位配有公车,但她很少使用,出行坐公交车或打的是常事。其老公在市中心医院工作,以前骑摩托车上班,现在改为骑自行车上班,有时坐公交车上班。
    “低碳环保对每个人来说,是个小事情,但对地球、对人类却是大事情,如果大家都有这个意识,都行动起来,就是了不起的壮举。”何桂芳深有感触地说,“做到低碳生活并不难,只是改变一下生活方式而已,是举手之劳。从这个意义上说,践行低碳生活,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市民的“低碳”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生活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