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集成高产技术 实施订单生产
曾都建设中稻高产示范基地
作者:采阳、
  本报讯 记者采阳、通讯员王峰报道:为了探索规模化高产栽培示范的技术途径,曾都区规划依托省农科院等单位,改善高产示范区基本农田建设15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新品种、新技术”的双订单模式,建设中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据了解,曾都区常年优质稻面积70余万亩,平均单产574.5公斤。其核心示范区仅9万亩,且分布在各个乡镇。高的可达700公斤/亩,低的只有600公斤/亩;而且由于农村老人、妇女对新栽培、新工艺和综防技术的接受和执行力不够,关健栽培和综防技术到位率和准确性不高;此外,加工深度不够,市场竟争力差,加之稻米品牌没有形成名牌,附加值不高,从而成为该区优质稻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去年以来,曾都区成立了领导专班和技术专家组,依托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区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创新团队,辐射连片6万亩,今年达到15万亩,平均单产预计达到700公斤,同比增加18%,亩平增收140元;同时集成高产优质品种技术、优质配方施肥技术、轻简保优栽培技术、保优健身栽培技术、植保综防技术、机械化操作技术、安全收藏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并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重点办好优质稻示范样板:一是以府河镇为中心办 “C两优 396”10000亩优质稻高产攻关,目标产量750公斤。二是以何店镇为中心办15000亩“6两优9366”高产示范,目标产量750公斤,通过节省投入、降低劳动强度来实现增收,集中展示建设四种不同免耕模式,即小麦茬免耕抛秧、油菜茬免耕抛秧、麦套稻、油套稻,属于"轻简节本型"示范样板。两个示范区集成技术到田率、准确率达100%。
    为了让农民吃上 “定心丸”,确保优质稻产业开发工作顺利推进,该区按照“粮食加工企业+基地+农户+优良品种”的订单生产运作模式,全部实施订单生产,每公斤加价0.10-0.15元收购,让农民放心去种优质稻并实现增收,实现板块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曾都建设中稻高产示范基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科技前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