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那个吹》、《兵团岁月》等一部部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背景的电视剧的热播,把我们这代人的思绪一次又一次拉回到了那个特殊而难忘的知青时代,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那些事,如同电影胶片在我脑海再次回放呈现,促使我不得不拿起手中的笔,拾起那段渐被遗忘的时光。
1970年春节刚过,响应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17岁的我和7个风华正茂的小姐妹背着行囊下乡到了原淅河区长岭村插队落户,立志要在农村广阔天地干出一番事业。依稀记得刚进村那天,村民们在稻场集中开会欢迎我们,村里的孩子们围着跑前跑后,姑娘嫂子们抢着拿行李。一张张朴实憨厚的笑脸寄予我们无限的希望,八姐妹个个带着雄心壮志而来,为表决心,我们唱了一首《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
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队长将我们安置在生产队仓库保管室住下。接下来的日子里,村民挨家挨户派饭接待我们,那些野菜饭和南瓜汤至今令我回味。那个时候,每天要早请示、晚汇报。出工一天可以挣得8个工分 (相当于当时的3毛钱),遇到阴雨天,队里就组织在仓库里学习 《毛泽东选集》、安排近期劳动日程、会计和记工员公布各户所得工分及往来账目。我记得,知青合唱革命歌曲永远是大队会的压轴戏,起到活跃气氛、提振人心之作用。
还记得第一次出工是挖树,我们争先恐后抢着干,因为方法不当,到了中午手都起了血泡,腰酸背痛,劳作回家还要去很远的山边挑水洗漱。夜里点起煤油灯,山风啸,树叶摇,狗吠狼嚎,城镇里长大的姐妹们害怕至极。后来,妇女队长关心的告诉我们,劳动要掌握技巧,慢慢锻炼,并手把手教我们锄地、割麦、插秧。起初我们也曾畏惧过秧田里的蚂蟥、水蛇,也会因为劳累、想家而掉眼泪,但最终我们都以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并积极参与了大队加固河堤和挖防空洞的劳动。
农闲时,农妇教我们纺线、织布、做鞋袜、养猪、养鸡鸭,我们教她们织毛衣、学文化、唱革命歌曲,帮五保户挑水劈柴,洗衣被……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公社领导推选我们参加了宣传队,白天用广播到各队公布生产进度,开展科学种田竞赛,表彰好人好事,鼓舞社员们的劳动热情。晚上我们学唱八个样板戏,虽说文艺水平不高,但大家参与的兴致很高。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落后,那时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赶场子看电影。得知哪个村放电影或有文工团下乡演出,无论路有多远、天有多黑,我们八姐妹都约着村里的伙伴一起翻山越岭,百看不厌。在与村民的共同生活劳动中,我们锻炼了自己,建立了友谊,同时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1970年冬季,我们报名参加了公社民兵营,到十堰支援三线建设。为加快三线建设,我们知青同民工们一起披星戴月、战天斗地,主动承担宣传员、卫生员、指战员的角色,农忙抢收抢种,农闲铺路架桥、植树造林、改田扩地、修水库、打炮眼,推板车、抬石头、下伙房,无论是雷轰电闪还是风雪交加,我们都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至今记得那时的口号:“刮风当电扇,下雨当出汗,战斗天地,人定胜天。”收工累了我们就唱自编的歌谣 “每天六点钟,就要上早工,队长的叫喊声轰隆隆,我们睡在床上拱三拱……”
下乡锻炼了近四个春秋,直到1974年,因为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知青小组八位姐妹们陆续招工、招生、招干离开了第二故乡,分别去了不同的岗位。
回首艰苦往事,真情常留心间!知青岁月磨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我们自尊自强的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艰苦创业的本色。那段艰苦岁月的历练教导了我们,也让我们教导后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黄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