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普惠 民生幸福——曾都城乡一体化建设扫描
作者:刘诗诗
本报记者 刘诗诗 近日,穿行于曾都各乡镇,只见一条条新修的道路平平整整,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项目相继开建,处处洋溢着城乡发展的新气象。 新曾都成立后,该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确定为“四区”建设目标之一,提出打造“鄂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两年来,该区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格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全区城乡一体化格局正加速形成。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缩小 “现在家里是一天一个样,水泥路直通到家门口,门前还有休闲广场,有时间常回来看看吧。”近日,洛阳镇龚店村农民王祥华和在外打工的儿子网上视频聊天时说。 曾都区大力开展集镇民居包装,新村建设加快步伐;电话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宽带网络正逐步向农村延伸;电网扩容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实施,更多村民喝上放心水;广播电视、水泥路“村村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纷纷感叹:“如今农村条件变好了,城乡差距缩小了,以后城里村里都一样!” 据悉,曾都区4个乡镇、117个村的总体规划已完成,该区将加快新农村建设,每1至2年包装改造1个镇,3年内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并建立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处理”的生态无害化处理模式。 城乡产业格局初具规模 位于万店镇黄家畈村的随州市希望田野生态农牧公司于7月开工,该基地是集农产品种植、收购、物流交易、生态田园酒店经营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可为当地农民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在曾都,这样的“下乡”企业还有很多家,它们的出现使农村土地化零为整,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为曾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龙头劲舞带活城乡产业链条。在该区,省“一袋面”工程实施企业金银丰公司引导发展优质粮基地50万亩、“亿只鸡”工程实施企业同星农业建成大型养殖基地34个……全区已建成种植养殖基地15个,总规模45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6家,不断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基地、带农户,夯实了以城带乡的产业基础。 此外,该区充分挖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一批以生态观光、农家乐为主的休闲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洛阳以旅游业为主,何店以工业为主,万店和府河以工业和特色农业为主,曾都乡镇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异,使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服务。曾都区围绕民生工程开展各项工作,城乡社会事业得到均衡发展。 目前,全区新农合参合农民38万多人,参合率达99%;新农保参保农民21万人,综合参保率96.3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1万人,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3万元提升至9万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覆盖全区的卫生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网络已基本形成。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曾都区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采取专场招聘、送岗下乡等形式,将招聘会从城市延伸到镇、村,两年来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 曾都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单位。该区狠抓“校舍安全”工程,每年还选派40名城镇教师赴山区开展支教,累计组织200名农村教师赴省参加“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培计划”。 一张张民生保障网逐渐消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曾都城乡居民正一步步走上共享发展成果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