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去支教——随县尚市镇小教师黄霜和她的同事们
作者:采阳陈云
本报记者 采阳 陈云 通讯员 袁松 在随县昨日举行的庆祝第27个教师节大会上,尚市镇中心小学32岁的教师黄霜带着孩子去支教的发言感动了与会的领导和同事们。 去年7月,学校在一次例会上首次动员教师去山区学校支教时,32岁的教师黄霜和当时坐在她旁边的好姐妹汪露、唐桂华稍事商量,就一起报了名。虽然家人纷纷阻挠:孩子爸爸在外打工,你走了,孩子谁管?但想到山区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她们义无反顾地奔向万和镇新城中学(实为高小),并毅然决定带着孩子去支教!唐桂华的孩子太小只好留在家里,汪露的女儿刚好在支教的学校读六年级,而黄霜6岁的女儿只能在几里外的新城小上学。 在新城中学,艰苦的生活环境、简陋的教学设备,也曾令她们望而却步。但上过一节课,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时,黄霜的心被融化了。虽然支教生活比她先前想象的还要艰苦。不便做饭,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可学校食堂里的饭菜品种单一,不是一大盆黄瓜,就是一大盆白菜,少有变化,吃得人发腻,实在吃不下时,就用米汤泡饭对付一顿。厨房的师傅打趣地说:“支教的老师都喜欢吃稀饭,是要保持身材,怕长胖了吧!”三姐妹只好跟着笑一笑;晚上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屋外虽然是蛙声一片,室内却是老鼠无尽的骚扰。山里冬天冷,寒气会从瓦缝里钻进来,冷嗖嗖的,睡觉时只好把头蒙在被窝里…… 回顾一年的支教生活,黄霜以为自己辛苦点没什么,只是苦了年幼的女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小伙伴,女儿虽也不舍地哭泣过,但还是懂事地跟着妈妈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转学到新城镇小,每天乖乖地自己上下学。吃不进食堂的饭菜瘪嘴时,只要妈妈哄一哄,她便笑着乖乖吃饭。第一次从尚市到新城坐了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山路颠簸,女儿晕得脸色惨白,直冒冷汗。没办法,以后每次周末,黄霜只好骑摩托车带着女儿往返于尚市和新城之间。难以想象,体重不足45公斤、身材瘦弱的黄霜,是怎样带着女儿骑行4个小时的摩托车回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霜和她的同事们对新城中学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的责任,工作也更加努力了。有付出就有收获,支教一年,两次期末考试,黄霜所带班在全镇综合评比中都名列第二位。 课余时间,黄霜和同事、学生们一起编排节目,一起游戏,为山区的孩子带来快乐,时间久了,黄霜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欢。学生们老远看见她就跑过来,羞涩又快乐地喊声“黄老师好”。学生们在周记中这样写到:“我们学校来了尚市的老师,我现在开始喜欢数学了”、“黄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我谢谢她”……“正是学生这些朴素的语言和行动,诠释着他们对我的接纳。每每听到这些话语,我就如同听到了世界上最动听的歌。”黄老师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新城中学在送给三姐妹的锦旗上几个大字“帮扶山区学校,真情哺育桃李”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