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者,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古书上曰:“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保留着纯净的原始的文化基调,茂密的红高粱、粉白的荞麦花,点缀着陕北的蓝天黄土,悠扬的信天游、高亢的秦腔,回荡在黄土弥漫的天际,土窑洞依山傍势,烙印着浓厚的原始遗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黄帝陵、万里长城、黄土地,在这里神奇地融为了一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10月19日,就在这个极不平常的日子,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踏上了这片土地,从此,陕北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延安时代。
走近陕北,走近革命圣地延安,当我们亲手掬一捧延河水、张开双臂拥抱宝塔山的时候,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岸,黄土筑高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党中央、毛主席曾经运筹帷幄,指挥全国的抗战,孕育了伟大而不朽的延安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不仅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军事进攻和封锁,还要面对物资匮乏和经济严重困难的现实。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作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呢?
坚定的理想信念。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富民强国。“黄河之滨,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像号角,召唤着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涌向延安,一时间,“人才辐辏,贤能荟萃”,汇成滚滚铁流,前赴后继地奔向抗日的战场。他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讲到:“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当时陕北民歌所唱的不正是根据地人民的心声吗?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面对日寇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百忙中带头开荒种地、纺线织布,把“往日的南泥湾”变成了“如今的好江南”。据解说员讲,周恩来总理织的布在边区评比中还得过奖呢。在枣园、杨家岭,那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无一不在诉说着“小米加步枪”创造的奇迹,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和政治品质。延安时期的边区政府被称为“廉洁的政府”!
历史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的!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便是民族精神,而延安精神则是民族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看今朝,当年艰苦的岁月虽然过去了,但峥嵘岁月里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却依然生机盎然,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雷锋、焦裕禄、任长霞、沈浩、汪金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并且将延安精神赋予了新时期的丰富内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航向的指路明灯,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无私奉献,自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教育为民中去,做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公平教育;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勤克俭,廉洁从教。
延安的日子是有意味的,这个陕北小城不仅阳光灿烂,空中更弥漫着一种散淡出俗的大气和古朴。沿着古老的河川,走近这片黄土地,聆听陕北高原的脉动,感叹延安革命精神的穿透力,我们要让历史启迪未来,把感动化为行动,让延安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永放光芒。(彭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