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唐宋元明清诸朝寺庙“柱础”有力证明
大洪山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作者:钟克波、
  本报讯 特约记者钟克波、通讯员周兴林报道:大洪山佛教历史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日前,清华大学古建研究所所长王贵祥考察后证实,大洪山宝珠峰顶出土的唐、宋、元、明、清等诸代诸寺柱础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大洪山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所谓柱础,是指支撑寺庙廊柱的基石,是寺庙立柱的基础。2009年9月,在大洪山灵峰寺(唐中兴时期公元826年,善信大和尚开山建灵峰寺)遗址上破土动工兴建大慈恩寺时,发掘出280多件佛教文物,大多是古建筑构件,又特别以柱础、瓦当文物最为完好。
    在大洪山高山石刻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唐朝三级覆履莲花柱础。该柱础由础座与柱身两部分合成,础座为方形,础身为三级覆履莲花半球圆形,础腹由雕刻的三层莲瓣组成,雕刻逼真,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王贵祥教授介绍,唐朝的佛教图案以莲花为主,且以三级覆盆(三层)莲花为最高级别,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三级莲花柱础,属国宝级文物。在过去封建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时代,只有皇室寺院或具备皇室寺院级别的寺院才会用此图案雕饰柱础。这印证了史料记载的大洪山灵峰寺在唐朝得赐封的历史事件。由此可见,大洪山早在唐朝就已经是我国有名的佛教圣地了。
    此外,出土的宋代柱础之首——海石榴花(华)柱础和元代仰覆莲花柱础、明代圆鼓形柱础、清代方形柱础,都做工精致,代表了各个时代寺庙的设计风格,展现了大洪山佛教瑰丽的风格特色。
    王贵祥认为,我国柱础发展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走过了由简朴到华丽再到简朴的变迁过程。在大洪山发掘的这几十件柱础,不仅浓缩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石雕艺术,还承载了宗教、民俗、审美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是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充分诠释了大洪山的佛教地位和名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洪山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