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入学 家长入校——学生家长渴望获得“育儿经”
作者:彭润
本报记者 彭润 近日,读者向女士致电本报称,她的孩子在城区某小学读四年级,平时性格叛逆、脾气大,不好沟通,能不能也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也学学育儿之道。无独有偶,网友“小草”日前在随州论坛发帖,“建议开办家长学校,系统地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 实际上,前文所提到的家长学校并非新事物。早在数年前,国家、省已经相继提出要求,要在学校、社区、农村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家长学校运行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实现全覆盖 效果待提高 2008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对家长学校的覆盖率明确提出要求: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70%的社区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具备条件的农村50%的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按照这一标准,我市各级妇联、教育部门等加强了家长学校的开办工作。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村都不同形式地设立了家长学校或类似机构。但效果如何,则因地而异。相对来说,城区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发挥效果比较明显,但乡镇家长学校效果则差很多,有的几乎是形同虚设。”市妇联儿童部部长何逸红坦言。 2006年,省教育厅、省妇联、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规定每一个学生家庭至少要有1名家长报名参加学习,做到“孩子入学、家长入校”。每位家长学员每年上课时间不少于8课时,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学龄段特点和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2009年,我省下发《湖北省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试行)》,将家长学校制度化。 虽然制度已经形成,但我市部分家长学校却因种种因素,其“家庭教育信息集散地”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作用还有待增强。 硬件要跟上 意识要加强 记者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市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在每学期开学或者期中、期末水平能力测试之后,组织学生家长到校学习、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设于村、社区的家长学校运行情况则不容乐观。 何逸红介绍,虽然目前全市基层单位基本建立家长学校,但有的几乎没有组织过系统的学习,或是缺场地,或是缺教材。为克服困难,有的村(居委会)利用村头大喇叭播放一些家庭教育常识。虽然省文明办、省妇联、教育部门编印了家庭教育的教材,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即使教材发放到位,利用率也不是很高。这源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够。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现在,外出务工的多,有的家长即使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是鞭长莫及。而在家照顾孩子的爷爷辈们,则对此根本是一无所知。制约家长学校发挥效用的重要客观因素则是缺投入。目前,一些基层家长学校几乎完全没有经费。有的社区、居委会则连一个合适的场地都没有。这使得家长学校的运转举步维艰。”何逸红说。 多种措施 弥补缺憾 虽然现实条件制约了我市部分家长学校的发展,但有的学校、部门采取变通措施,让“家教”观念为更多人了解。 在曾都区五眼桥中学,学校组织表现优秀、进步迅速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经验。“最让我们头疼的是许多家长没有参与的热情。我们想通过典型示范,给大家一个激励,指明一个方向。”该校副校长张正喜说。 在随县高城镇中心学校,则通过建立家长QQ群,将家长学校办在了网上。家长一上网,就可互通有无、共同探讨,解决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些不便。这一招,尤其受到那些“80后”父母的欢迎。 市妇联则通过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或者在各类活动日、节庆活动中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家庭教育常识为更多人知晓。此外,湖北省网上家长学校也已开通。家长获取教育信息,再添新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