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种地前先看种子价格说起
鲁钟鸣 本报近期连续报道了随县均川桃园村万只散养的鸡公滞销山头、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阳光村农民种植的大白菜和广水市长岭镇的白萝卜几乎烂在地里等新闻。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无情,农民不禁感叹,今后我们该种什么、养什么?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某些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峰谷交替频繁的现象愈发突出,这影响了农民朋友对市场的判断,该种什么,不种什么基本取决于对当前产品价格的判断,于是便出现农产品种植养殖“跟风”热潮,产品供需的不平衡,进而又加剧这种价格的大起大落,便有了“绿豆贵”、“蒜你狠”等不正常的怪圈的发生。就白菜而言,在前年韩国泡菜危机等传言的推动下,国内白菜的价格一度达到历史高位。这一波极端行情让很多菜农尝到了甜头,于是去年菜农纷纷扩种,直接导致了菜价暴跌。 古语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因为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去年的猪肉贵不等于今年也贵,同样,前年的白菜价高不等于下年也价高。其实,早有专家学者提醒,“农民在种地之前应该参考种子的价钱,如果种子热销,将来卖菜的钱也许会连买种子的钱都收不回来。”可见,面对国内外的“大市场”,农民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亟待改变。 因此,农民朋友在选择种什么、养什么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思考,摸清信息的真实性,要认真分析应对,不能盲目 “跟风”,从而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当采用“农超对接”模式,通过合作社,特色种植,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储存等渠道来化解风险,只有这样,农民朋友才能摆脱农产品丰年减收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