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民生 暖意融融
(上接第一版) 保障网络 更加健全完善 救灾减灾工作高效有序。2011年我市遭受特大干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失。据统计,全市44个乡镇办、994个村、203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3亿元。面对严重旱情,我市启动了市级旱灾三级应急响应。全市共筹措救灾资金1424万元用于春荒和旱灾灾民救助,发放救灾粮48.5万公斤,发放救灾衣被1.41万件,共救助灾民7.24万户、20.12万人次。 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2011年,全市农村低保扩面0.43万人,保障规模达到4.55万户、7.91万人,保障面达到4.2%,从当年1月份起,农村低保人月均提高12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6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220元/月,保障规模达到2.66万户、5.33万人,从当年元月份起,按人月均15元的标准提高补助水平。启用市儿童福利院,新建了4个乡镇中心福利院,免除特困对象殡葬服务费114万元。 教育是社会关注、涉及面广的民生难题。我市用制度保障教育公平,致力打造“七彩阳光”教育品牌,全面推行阳光招生、阳光收费、阳光办学、阳光财务、阳光资助、阳光人事、阳光政务,有力地提升了教育的公信力,2011年在全国得到广泛赞誉。 构筑“文化民生”,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2011年新建农民健身工程50多处,农家书屋达到1039家,20户以上自然湾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将继续坚持民生导向,开创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境界。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惠民,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让群众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收入,得到更多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拥有更加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享有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