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家园
编者按:3月10日,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家梁思成弟子王贵祥教授来到我市。以《西方建筑概论与建筑的文化姿态》为题,用生动的图片祥实的讲解,展示了西方建筑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紧密关系,为我市城市建设者上了一堂高水平的建筑课。
建筑与文艺复兴
随着历史的进程,文艺在建筑中着重体现,古罗马、希腊、古埃及等文明的出现,所建造的金字塔、神庙等建筑均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文明。随着蛮族入侵,罗马覆亡,意大利半岛,西罗马帝国的属地,变成了蛮族统治的地区,基督教在这里进一步滋生发展,早期基督教建筑,就在这些古罗马的废墟上渐渐发展了起来。这时的建筑显得简陋、粗拙,但与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相比进步了很多。
文明不断延续、创新,拜占廷建筑的大穹顶开始兴起,著名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就是在这一时代建造的。公元7~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次短暂的文艺复兴,回归罗马的建筑形式,用穹隆与半圆拱券形式,形成了罗马风建筑。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就是代表作。
10世纪起,哥特式建筑开始流行,呈现尖拱券、飞扶壁、高塔、拉长了的雕塑、玫瑰花窗等,室内空间高敞、明亮。科隆大教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15世纪自意大利佛罗伦萨开始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与艺术风潮。建筑与艺术、文化、人文思想相融合,复兴古代希腊与罗马的艺术,穹顶再一次出现在建筑之中。
在文艺复兴建筑上,添加上新的华丽、夸张、扭曲、雕刻的造型与装饰,以彰显国家与教会的丰功伟业,就构成了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巴洛克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断裂的山花,扭曲的墙面与动感的曲线与曲面。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由此可见,建筑样式的变化是所标识出的文化变迁。
建筑需要得体
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会有一种得体的感觉,就像我们处理一座建筑时的感觉一样。一些建筑物像是在做着恰当而正确的事情,我们在看到或进入这些建筑时,会觉得十分舒适,即使我们并没有特别留意于这些建筑物。建筑学问题是处在一个文化层面上的:对于住宅而言,这座建筑向人表露出了某种错误的表情与姿态。
使建筑变得复杂的诸多因素之一,是建筑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建筑物,是建筑学领域公认的名作,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些好建筑。如果,我并不觉得这些建筑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么,我会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座不同凡响的建筑这个事实,如果我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人们或许就会认为,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建筑是一种文化姿态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建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姿态。建筑配置的作用之一是要给人一种感觉,使人知道自己在其中怎样的行为才是适当得体的,并标志出住在其中的人的身份与愿望。
建筑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活动,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因为建筑需要动用大量的物质财富,需要决策,需要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社会的能力去做,所以不可能(脱离)。比如历史上有皇权的时候,中心建筑是宫殿,你再批评中国建筑,它也是以宫殿为主,还有帝王陵寝、皇家园林是中国建筑的主流。
建筑与所谓“好房子”并不是一回事,建筑是所有房屋,包括好房屋和糟糕的房屋的文化层面。将材料堆砌在一起是属于房屋范畴的事情,而这些房屋所表露的姿态——铺张声势、异国情调、生机勃勃——却属于建筑学领域的范畴,就像简单、粗犷等等。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是一种姿态。建筑的姿态,以其体量、造型与装饰表达出来。建筑不是房屋本身的一个属性,而是一座房屋经受了某种文化的洗礼——当我们经历一座房屋的时候,总会带给它某种这样或那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