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要有地方味儿
——访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
作者:冯家园
本报记者 冯家园 “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有地方味儿,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样的建筑才能被人们记住,才是大家眼中的好房子。”面对记者的提问,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贵祥教授这样概括。 王贵祥教授先后师从莫宗江与吴焕加两位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及从事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在爱丁堡大学建筑系得到C.B.威尔逊教授指导,学术思想贯穿中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 对于当今的中国建筑,王贵祥表示,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思想的解放,出现很多开放性的建筑。但一座好的建筑,首先是看它是否得体,就是说能否满足功能,其次是有文化、有品位,实现现代感与地方传统的融合,这样才是好的建筑、精品建筑。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因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姿态,代表着建造者的姿态。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住建工作的批示指出,城市建设中不文明现象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折射出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要下决心治理。建筑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理念,完善文化和评估机制,引导健康的氛围,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设体现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此,王贵祥认为,城乡建设的核心内涵就是文化的文脉,传统与创新,把文化的东西把握好。 王贵祥强调,文化自信很重要,中国建筑文明经历了3000多年的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在构思一座建筑时,应该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以开放的心态,结合城市的根脉加以创新和借鉴,融入地方的特色和语境,形成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这样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才是符合建筑需求的。 当然,在城市建设中不乏仿古的建筑,认为这样就是传承历史。其实不然,建筑要自己的语境和环境,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建造,才不会显得突兀,不能因仿古而仿古,要在传统味儿中进行仿古,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现在的建筑师,大多过分地被眼前利益牵扯,他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外国那些前沿的东西,很少能关注中国自身的文化财富。中国现代建筑这十几年,在材料更新、形象变化上,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建筑的形象上一点都不差,但特别缺乏原创性。 王贵祥表示,中国文化是非常内敛、含蓄、有张力的,不是那种暴露肌肉的感觉。至少,那种赤裸裸的红是不对的,让人受不了。表层、外向的东西如果被过分彰显,就没有了中国建筑的飘逸、潇洒、含蓄和包容。建筑中不是说用了中国的符号就一定能体现中国精神,你得领悟中国建筑的内在美,把它最美妙的那种东西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地把中国元素放大。像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香港的中国银行,都非常好。它们一看就是东方的,又是现代的,一看就有神韵在里面,而且非常含蓄。 王贵祥教授与随州颇有感情。大洪山慈恩寺、游客集散中心,随州文化公园神农坛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均出自他之手。他认为,随州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提炼本地的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建筑相契合,展示随州固有文化,形成随州的自身特色,让建筑能被人们记住,从而记住这座城市。他表示,一个好的城市是可以把历史进行传承和表达,而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随州可运用隋唐、青铜等文化元素,将其用于城市建筑之中,以成就随州的城市特点。 王贵祥说,当前随州正在实施“神韵随州”战略,这其实就是一种在建筑中传承地方文化的体现。神韵随州,神在塑文化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我们在建筑的设计构思中,可以充分运用随州的文化,随州的风土,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建筑之中,这样才会构成随州的建筑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