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柱平
与城市的繁华中心相比,我更喜欢小巷。每个城市的小巷都是这座城市的纪念馆,封存着这座城市最古老的记忆,保留着历史的韵味。
位于清河路的原湖北油泵油嘴厂曾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州的超级“大厂”,后因企业改革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名声却早已超越了现在的亚通巷。
对我而言,亚通巷不是一个背街背巷的所在,而是讲述岁月的大书,它抒写了我的过往,丰富了我的内涵。今天静下心来,想写它的素材很多,却又很少,因为小巷到处都是生活的资料,到处都是岁月的缩影。
小巷,像一幅朴实的风景画,没有过多艳丽的色彩,只有一些朴实的人们安静地过着朴实的生活。直到现在,小巷里除了少数迁来的住户,大部分是留守在这里的老工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个“厂”承载着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一种叫作归属感的东西,所以“油泵人”头顶上的阳光每天都一样新鲜。
我始终认为,小巷是城市大幕后的“绅士”,亚通巷这块不大的地盘承载着居民们巨大的快乐,小巷的人常常在这里打一场篮球、跳一跳舞、打一打太极拳就能把身上的污浊之气统统排除体外。
因为有老者,所以小巷的天空和大地都是沉稳的。白天的任何时间走进小巷,你都会发现,一群老人坐在门槛上聊天,那些属于他们的故事,是尘封的美酒,随着一年一年老去的年华,越来越香醇。高兴时,他们会大声地说,肆意地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做最真实的自己。
小巷有太多的东西令我喜欢,喜欢源于习惯,我习惯在这里理发,每月末理一次发几乎是我约定俗成的习惯,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总结,每当坐上理发椅,我就思考,为什么这个月我又增添了几丝白发,又掉了几根黑发……说实话,这里的理发店虽然租金低廉,但理发师的手艺个个高超,因此聚集着超凡的人气,我常去的理发店小得只能容纳一些必备的理发用品,店面是由几张防雨的篷布组成的,有意思的是篷布的中间长着一棵能撑起理发店“半边天”的树,篷布旁边有一个十分醒目的招牌,招牌上喷绘的某女星头像,因风吹雨淋,色彩和姿态失真,就是这样的一块“巴掌地”却扮靓了数不清的俊男靓女。
除此之外,这里还聚集着诸如修鞋匠、修车工、修表工等,一年四季他们除了雨天和过年,基本上以小巷为家,默默为大众服务。
小巷的生活也很便利,我粗略算了一下,亚通巷早餐店(牛肉拉面馆、麻辣烫馆、馄饨店等)不下于30家,可谓随州“过早”胜地,尽管这里有许多早餐店开了十几年还没有店名,却一样生意红火,早餐店以丰富的品种、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顾客。在亚通巷吃饭通常没有服务员,厨师和服务员一肩挑。餐巾纸,没有高档的,装在塑料盒子里,客人可以随便取用,就如自家一样。
小巷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每天早晨5点左右小摊都开始摆了出来,在这里可以买到从田间地头采摘的新鲜蔬菜,也可以买到居民们所需的鸡鸭鱼肉等。
在小巷居住,我当然知道这里不久就要拆迁了,说起拆迁,这里的老人有太多的感触,他们留恋陪伴他们到老的旧房子,也期盼即将新建的新家。住在这里的孩子是最感受不到拆迁的,但也许等小巷里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哪一天不存在了,他们也许会默默地失望。我想,小巷无论拆与不拆,兴起与衰落,这里都有居民们共同的记忆。
至今我仍然居住在小巷里,每每下班回家总能找到归属感,这是我在别的地方所找不到的。我想,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可以永恒,唯有让自己学会感悟并感恩。将来不管小巷在否,我都会永远记住它的笔名:“油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