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71114期 >> 第A1版:要闻
擦亮金字招牌 涵养城市文脉
——我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张清 通讯员 李云龙 黄锴
  随州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把名城保护作为“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打造城市品牌的重大举措,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高度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的关系,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名城随州更具文化品位和特色魅力。

         全面摸清家底 丰富名城内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随州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随州地区唯一获得国务院授牌的‘金字招牌’。保护好名城,对传承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市名城办主任刘光海说。
  古城墙、文峰塔、岁丰桥、雪公堂、草店子街……行走随州城,各种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唤起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充分展现了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近两年来,我市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要求,按照省住建厅、文物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实行“政府领导、专班负责、部门协同、挂图作战”,认真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全面摸清家底。
  实地查看、现场拍照、档案比对……市名城办组织专班对全市历史建筑进行核查,推进名城保护工作。核查专班翻山越岭,进村入户,随县万和镇邱家大湾古民居、环潭镇黎家大院、草店柯家寨、广水市杨寨镇方家湾等特色古建筑群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随县安居镇九街十八巷,青石板铺成的巷道,青砖黑瓦的建筑,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据介绍,早期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随州境内共有汉东历史文化街区1处历史文化街区,19处历史建筑。近几年,通过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修编,全市新增历史文化街区2处(淅河老街、安居九街十八巷);共普查成规模的历史建筑60余处。
  “通过核查,摸清全市历史建筑的总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情况。核查结束后,还将组织专家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对外公示,并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实施常态化保护管理,进一步丰富随州名城内涵,为名城增色。”市规划局党组成员、名城办副主任钱启明介绍说。

         强化规划引领 严格日常监管
  名城保护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复检中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迅速行动,及时制定了“涵养文脉、传承发展、扬长避短、保牌增色”的工作目标,以规划引领名城保护建设,将名城保护的各项工作做实。
  成立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委会,配备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加强与文体、住建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规划在名城保护中的引领和推进作用。2013年,我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名城编制《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根据《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制完成草店子街、淅河老街城市设计,有力地促进了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新的《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中,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过专门的章节进行表述,规定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内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要求等。
  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一书两证”审批,建立“批前审查、批后勘探、违规严处”的长效机制,即规划部门在审批涉及文物保护和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前,先征询文物等部门的意见,没有文物部门的意见或文物部门不同意的项目一律不批建;项目批准后,必须先由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勘探,否则不准动工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还严格按照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范围和等级,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管控,对保护范围的建设用地、建筑风格、体量、高度、造型、色彩进行严格管控。
  我市在强化古城保护宣传、严格管控各类建设的同时,不遗余力开发建设城市新区,大力疏解老城区建筑和人口。近十年来,共迁移古城区人口30多万人。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的95%以上的市直党政机关、厂矿及事业单位均搬迁到新城区。“随着新城区硬件设施和生态环境日益完善,以及中心城区零星企业搬迁‘退二进三’工程的实施,随州古城内的人口还将逐步向外迁移,进一步为古城‘减压’。”钱启明说。

         突出项目带动 提升城市魅力
  在中心城区、随州古城区,总投资近10亿元的东护城河改造工程现场,建设者们正抢抓秋冬黄金施工期加紧施工。东护城河的改造,在恢复部分历史元素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改善沿线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名城保护上,我市力求做好加法,绝对不做减法,做好地上地下文化保护工作;坚持凸显特色,绝不“画蛇添足”,以负责任的态度兼顾好历史保护和未来发展;坚持发展优先,力求在整体塑造上下功夫,按照随州历史脉络做好保护工作,发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弘扬随州文化。
  在随州博物馆后西北方向,新建成的擂鼓墩遗址公园,正成为市民游玩休闲的新去处。该公园通过博物馆西路,将曾侯乙墓遗址与随州博物馆串联起来,更加方便游客游览。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更推动了包括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在内的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
  在烟波浩渺的白云湖旁,随城山国家生态公园一期重点工程——杨坚故居已建成并对外开放,为我市再添一厚重文化符号。以文塑城,随州文化公园、杨坚故居、擂鼓墩遗址公园等,在传承随州城市文脉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充分发挥部门合力,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大文章。市名城办会同规划、文物、公安等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破坏名城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组织拆除违法建筑30余处、总面积6000余平米;破获特大盗墓案2起。追缴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37件,三级文物111件,抓获盗卖倒卖文物犯罪嫌疑人19名,涉案价值1亿余元。
  做好名城保护宣传大文章。市名城办联合《随州日报》《编钟之声报》开设名城保护专刊,全方位介绍名城保护取得的成果;市城乡规划局、市城市展览馆联合举办“随州文化讲堂”,邀请随州文化名人演讲,面向广大市民开发,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知名城、爱名城、护名城”的意识。
  “我们将树立更加强烈的忧患意识,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举措,将名城保护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在保护历史、传承文脉的过程中,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刘光海表示。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擦亮金字招牌 涵养城市文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