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记者 李琦 陈长军 毛传荣 姜明助
10月31日,深秋的荆州市监利县,已进入晚稻收割的尾期。连日来,农户趁着晴好天气,抢收晚稻,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47岁的徐先春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种了半辈子的水稻,从没想过一亩水田既能种稻又能养小龙虾,发挥出‘1+1大于2’的综合效益。”
行走在徐先春的百亩水田间,田垄两旁一字排开的皆是方方正正的回形田,田地正中种植水稻,外围一圈的回字沟便是小龙虾的栖息地。徐先春的水田属低湖田,碰上连雨天,极易发生水涝。如果单种水稻,成本高且不说,产量还低。在“虾稻连作”以前,最多的一年徐先春的100亩水田只挣了6万元。
2010年,荆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水产富民”战略重新规划水产业发展目标,定下“将荆州建成全国小龙虾产品流通集散地、出口创汇的集群区、中国淡水小龙虾第一市”的目标。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水产大区率先响应,对连片“虾稻连作”的养殖户每亩补贴50至100元。
一开始,徐先春还持观望态度,看着那些养虾的乡亲一年挣得比一年多,他也坐不住了。2016年,在彻底抛弃传统种稻模式后,徐先春初尝“虾稻连作”的甜头,从6万元到30万元,还是那100亩水田,收入竟然翻了几倍。
让徐先春惊喜的是,“虾稻连作”让他收获了绿色有机稻和清水小龙虾,水稻“身价”倍涨,最高卖到了每公斤15元。
荆州市水产局局长黄服亮告诉记者,小龙虾在餐桌上的持续火爆,不断催生田间地头的变革活力。在该市水产局联合国家统计局荆州调查队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市19户低湖地区“虾稻连作”农户现金可支配收入为95.05万元。其中小龙虾养殖现金收入为70.67万元。在2017年全国小龙虾产量十强县市中,荆州市的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公安县占据四席,分居第一、第二、第六、第七。
打破对传统农业的依赖,从供给侧发力,摆脱专业粮农的身份,开始从“水稻+水产”中寻找致富金钥匙。
在荆州市石首市,2000亩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水田被列为湖北省粮食作物高效模式推广示范项目。
“这里生产的鹭米、洞庭麻鸭等都是有机食品,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石首市长生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松林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朝着水田方向吆喝着。不一会,数十只荆江鸭向我们奔来,一双双“小脚板”搅起了稻田里的淤泥,惊起田间寻食的几只白鹭。
“小鸭全天然放养,田里的水稻也不需要除草、打药,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彭松林指着旁边20亩由大小池子组成的青蛙繁育基地说,“我们还会将青蛙放养到田间,通过生物防治加上周边配套建设的太阳能杀虫灯等措施,为再生稻生长保驾护航。采取鸭、蛙共生循环原理与技术,保证无化肥、农药投入。”
石首市植物保护局局长孙贤海介绍,这里生产的“鹭米”能卖到每公斤16元,通过线上线下远销全国各地,每亩每年可为老百姓带来4000元的纯收入。
近年来,石首市以打造有机、生态农产品为重点,在粮食生产上做文章,引进培育紫香稻、紫糯稻、胭脂稻、黑糯稻等珍贵水稻品种,逐渐填补荆州市有机水稻的空白,涌现出“鹭米”“金宴”等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其中鸭蛙稻系列产品已取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