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20190302期 >> 第A4版:副刊
父母的“唠叨”
  

●余东晓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我父母的年纪并不大,可感觉他们对我的话特别多。可以说,我是在他们的唠叨中长大的。
  父母唠叨的首先是我的身体。打我记事起,他们就反复在我耳边唠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是铁,饭是钢,吃得饱才健康”,一边唠叨,一边千方百计哄我多吃。好不容易做完作业,想看看动画片啥的,他们又唠叨“电视少看,辐射伤眼”。只要稍稍有空,他们就要我锻炼,说“生命在于运动”,“要想长生,动骨动筋;要想体健,天天锻炼”,还说“久坐易懒惰,一懒生百病”,逼着我每天按时早起、锻炼,并且轮换陪同、监督。我读初中时,学校操场刚好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30年,幸福工作一辈子”的宣传牌,这正好又成了他们的话柄,只要我在身体锻炼上稍稍放松,他们就会在我耳边大讲这句话的由来,逼着我完成当天的锻炼任务。
  至于我的学习,则总是父母唠叨的重点。那些关于奋斗进取的典故、警句,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他们往往张口就来。“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是父母多次给我讲的励志故事。记得有一次他们讲后,我眨着眼睛问,为什么不把铁棒卖了去买针,而要偏偏费时费力去磨呢?他们立即解释,说这个故事重点讲的是“磨”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这种精神。随着我理解能力的慢慢提升,父母的唠叨更多,不仅讲典故故事,还详细解释语义和包含的哲理,什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书到用时方知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不仅唠叨学习的态度,还唠叨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不仅要“眼到、手到、心到”,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知识“不能像猴子掰玉米”,要经常“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父母唠叨的自然还有我的成长。从“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狐狸学妖精”的俗语,到“成才先成人”的意义,他们一直向我灌输最正统的思想教育,以保证我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茁壮成长。进入青春期,父母生怕我染上不良习性,唠叨的更多,常常是没活找话,盘问我的行踪,打探我的交往,要求我只交良友、诤友。哎呀,有时感到像唐僧念咒似的,让人心烦,可他们依然没完没了。
  上大学了,父母唠叨的越来越具体、明显。他们用“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的唠叨,激励我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提升本领。他们用“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来一世穷”的唠叨,逼着我在大学里学习理财。还要求我把每月的开支逐一记下来,月末看哪些开支合理,哪些开支不合理,并要努力在下月避免一切不合理的开支。他们还用“麻麻细雨打湿衣裳,豆腐小菜吃穷家当”的唠叨,提醒我防微杜渐,厉行节约。临近毕业,他们又有了新的唠叨,要我务必多学大城市人赚钱的本事,不要去学大城市人花钱的“潇洒”……
  父母的唠叨,在我耳边磨起了茧,更在我心里留下了根。父母的唠叨是宠爱,是关怀,让我感到温暖;父母唠叨是启蒙,是教导,指引人生方向;父母的唠叨是言传,是身教,传承中国家风。父母的唠叨,是我焦躁飘浮时镇心安神的良方,是我失败退缩时的前进冲锋的军号,它给了我纯净的心灵、健康的身体、踏实的品质、顽强的意志,让我顺利爬上了一个个坡,迈过了一道道坎。
  我想多年以后,我也会像父母一样,用唠叨向后代传承正直、善良、勤奋、上进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但愿我的唠叨能像父母的唠叨一样,春风化雨,植于心田。

更多>>  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父母的“唠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