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为湖北首块“试验田”点赞
——常东昌点燃“联产承包”的星星之火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董斌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随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先进代表人物,他们为随州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了“时代符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品质随州建设,本报特开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随州人物”专栏,陆续刊载他们的典型事迹,敬请读者关注。
  39年前,湖北家庭联产承包的首块“试验田”在随州淅河镇挑水村诞生。时任随县县委书记的常东昌没有断然否定这一新生事物,而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走访鼓励包产户,为“试验田”点赞,点燃了家庭联产承包的星星之火。
  常东昌大胆突破思想禁区、推进改革发展的壮举将永载史册。他“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洞察、解放思想的巨大勇气、为民做主的担当大爱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标识。
  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挑水村踏看承包地,走访亲历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

看了包产田,县委书记连称“搞得好”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生死状”,实行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1979年冬,在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长岭公社挑水村,也产生了一个“包产到户”的创举,村民方青善提出承包挑水河边的3亩荒地,得到公社领导的同意。这块荒地,被历史定格成为湖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块试验田。
  9月6日,记者从随州城区出发,驱车20多分钟就来到以“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村”闻名的挑水村。在大堰坡街道一户人家房屋后面的坡地上,一片意杨林郁郁葱葱,林下还有几片菜地,林边正是挑水河。
  “这就是当年方青善承包的那块地。”挑水村退休会计孙玉涛指着这片意杨林说,“方青善承包这块地种了7年。这片意杨是9组在10多年前栽种的。”
  对方青善当年的大胆之举,62岁的孙玉涛记忆犹新——他当年就在生产队工作。孙玉涛回忆说,当年,方青善50多岁,有6个孩子,一家8口穷得揭不开锅。“每天晚上,母亲给我们每人一把炒蚕豆当晚餐,吃完睡觉。”这是方家老二方国家对那段生活最深的记忆。
  孙玉涛说,方青善当时是生产队副队长,又是党员,他做事特别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生产队想照顾方青善,想把河边这块荒地包给他。“可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政策,谁都不敢私自承包土地。后来,还是当时长岭公社党委书记李克申点头,生产队才偷偷承包给了他。”
  今年已是79岁高龄的李克申(曾任随州市副市长),谈起这场惊心动魄的土地承包事件,仍激动不已。
  1979年冬的一天,李克申召开公社来年春耕生产会,驻队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姜世元汇报了想让方青善承包种地的事。
  “我当时考虑到方家日子苦,粮食不够吃,就表示同意。并跟姜世元说,要做通生产队其他村民的工作,不要对外声张。”李克申回忆说。
  1980年春耕时节,方青善和队里订了3年合同,3亩包产田每年按合同交粮食、记工分,超产部分归他自己。这样,方青善白天到生产队出工,晚上侍弄这块承包地。
  当年7月25日,县委书记常东昌到长岭公社检查工作,李克申汇报了此事,常书记说“去看看”。看到齐人高的芝麻长势喜人,常东昌连说:“搞得好、搞得好,这可是一个好典型。这些荒山荒坡,应该多承包给老百姓,交一点公粮增加集体收入,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一点。”他还到包产户方青善家中走访看望,鼓励他“大胆解放思想,将田长期承包下去”。
  看到常书记不仅没有反对而是全力支持这件事,李克申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当晚,常东昌住在公社,坐在竹椅上,边摇扇子边与李克申谈工作。常东昌说:“我准备在全县开个会推广这个做法,你能不能在会上把情况说一说。”
  “这可不行,这承包与上面精神相违背,是要丢饭碗的。”李克申说。
  “我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常东昌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丢了饭碗,我就回家种红薯!”
  当晚,随常东昌同行的县委办公室干部吴江宗,写了一篇新闻稿《随县县委书记走访鼓励包产户》。随行的另一位干部看到稿件中“包产户”三个字,吓得腿打颤。李克申也在一旁插话说:“常书记,这篇报道不能发,那要惹大祸的。”
  “为什么不能发?惹什么大祸?”常东昌反问道。
  “您看能不能把‘包产户’改个说法。”李克申又道。
  “事实就是这样,你说怎么改?”常东昌语气坚定。
  7月30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此稿,并配发题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的编后,引起广泛讨论、争议。
  常东昌顶住了压力。效果好不好,秋收见分晓。当年秋收,方青善的3亩承包地收入达785元,除按合同上交外,自家收入了445元。这相当于过去他家一年的收入。常东昌再次走访方家表示祝贺。随后,《湖北日报》又在二版刊登消息《包产户方青善超产增收传喜讯 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再次走访表示祝贺》。
  挑水村的这一大胆尝试,迈出了湖北联产承包的第一步。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湖北呈燎原之势。198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第一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做法,得到了自上而下的制度确认,并延续至今。
  1998年9月,湖北日报社记者采访常东昌时,他曾激动地说:“解放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只想让老百姓日子过好点。《湖北日报》当年刊发这条消息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李克申回忆时说,如果当时常书记看了承包田,对这种做法不认可不支持,那“包产到户”的这个火星就可能被掐灭。正是有了他的支持,才有了湖北首块家庭联产承包的“试验田”。“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常书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担当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后来,常东昌调任湖北省农会副主任,于2003年5月去世。1995年,方青善,这位湖北联产承包最早的实践者因病去世,目前他有两个儿子在村里居住,日子过得舒心。
  如今的挑水村,在党的好政策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砖房变成了小洋楼,过去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绿树环绕、风景优美的新农村。龙头企业康华农业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300多亩,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村民既有租地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5150元。正如挑水村党支部书记余林波所说:“老百姓已经由过去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常东昌用担当践行了这一共产党人的诤诤誓言。2018年,常东昌获授“致敬四十年、奋进新时代”随州典型代表人物称号,颁奖词如是说:小岗村、挑水村,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的一对孪生兄弟,始于惊诧,兴于改革。方青善求生求变,常东昌处惊不变。变的是春风过处冰雪消融,不变的是对民生的焦虑与牵挂,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担当与大爱。
  喜看稻菽千重浪,常老有知应笑慰……常东昌,一个随州人民应当记住的名字。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湖北首块“试验田”点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