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长江中游的农耕文明


王震中

任大援

彭小军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王震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 任大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
一、炎帝神农: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
王震中:从古史上来看,神农有两大贡献:一是农业的发明,二是发明了耒耜,种植五谷。从农业的发明来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上,从耒耜的发明来讲,应该是八九千年左右,在随州(诞生)的神农跟南方的农业发明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国家农业分两大系统,即南方的稻作农业系统和北方的小米旱作农业系统。北方的旱作农业系统发现至今一万年左右,南方的稻作农业系统发现至今一万两千年以上,所以把农业的发明和神农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联系起来,这个是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和古史研究得出的一个结果。
在农业没有发明之前是狩猎采集经济,在狩猎采集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以前采集的东西,比如说野生的稻谷进行种植,由采集经济又变成生产经济。在这个过程之后,人类有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去定居,定居以后,农业生产种植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考古发现,最早栽培的南方稻谷在生活的比例里,一开始还不是特别重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生产的比重就越来越重,人类生产有剩余以后就可以进行社会分工,且不断地推动社会进程,所以农业的源头我们要追溯到炎帝神农,整个几千年的文明都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基础就是农业。
任大援: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农业都是首先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以外的地区都是这样,但是农业发展有阶段性。早期都是采集野生的谷子、稻子,采集和狩猎大体上是一个阶段。为什么炎帝神农重要呢?炎帝神农把采集农业变成种植农业,这个我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叫农业革命,相当于他大规模的创造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才有精力和时间从事艺术、宗教、商贸活动等,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在推动人类的精神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炎帝神农在中国历史上是农业革命的创始人、创造人,意义非常重大。
从思想史的意义上来看,人类开始有观念、有思想了。什么是天?什么是地?如果不通过农业的种植、自由的采集,人就没有相应的感受。如果种植,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耕?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藏?就有了四季的概念,而四季跟日月星辰有关系,就有天文的概念,然后数学就要发展,科学要发展,艺术也要发展,人类要精神生活,就引出了后来的一系列发展,对此炎帝功不可没!
二、炎帝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任大援:中国很多现在进行的活动,如哲学的思维、艺术的活动、科学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源头都是在早期发生的。比如从采集农业到种植农业,人就不需要大规模地迁徙,所以就定居,定居就产生了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就有了家庭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成为了人类社会很重要的关系。比如人去世了怎么办?要做一些陶器来纪念,本来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些就变成了礼器,思想观念产生变化了。然后,思维的观念、艺术的活动、经贸的活动等都发展起来了,这些发展是我们现在进行这些活动的一个早期源头。
我们探索早期源头的规律性对我们今天发展现代的科学、艺术、文化具有很多的历史借鉴作用。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文化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伦理关系的高度重视,使中国有别于以两河流域文明为主体的亚伯拉罕宗教体系,有别于以绝对的一元神观念为主要的哲学观念的文化形态。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以伦理为核心的,所以由此产生的中国文明形态跟中国以外的地区是相当不同的。
王震中:我们很早就以天地为道,由此产生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和谐。我们今天讲的“两山”理论是生态文明,这个生态文明也是我们的农耕文明,从炎帝神农延续下来的,所以说炎帝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我们中华文明有两条母亲河,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母亲河,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交相呼应,因为有这两条母亲河,形成一个很大的战略纵深,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中原的一些民族就会继续南下开发南方。同时,南北两条母亲河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可断裂性,在地理空间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彭小军:文明溯源一方面是为了了解过去,一方面是为了掌握未来更好地发展。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研究史,了解我们的过去非常重要。我们了解长江文明对我们掌握未来及一系列精神的内涵、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做的一系列跟历史有关的展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做好文明溯源。
三、弘扬炎帝文化 传承炎帝精神
任大援:儒家思想有一种观念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民德要有伦理心。伦理从字面了解容易理解成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古代并不这样看,汉代的人就讲“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万物都是阴阳的气,夫妇结成家庭以后就有很多子女,这是一个伦理关系,整个人类和天地也是一个伦理关系。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前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就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民德”。
另外在炎黄时代,炎帝是农业革命的创造者,炎帝的创造精神也是我们要传承的。文化要发展,需要创造性。在现有AI技术的条件下,谁能取得更高的成果?就看你的点子、你的思路有没有创造性。同时,炎黄时代是我们早期部落文明的融合时期,不仅有黄河流域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还有西南少数民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百川归海中华民族一统,这些对中国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彭小军:中华民族标识需要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比如长城、大运河这些非常具体的物的遗存,但更需要非物质的精神。炎帝精神需要我们去传承弘扬,去创造性地发展起来。随州正好处于随枣走廊,南侧是大洪山,北侧是桐柏山,恰恰是长江流域跟黄河流域交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炎黄文化融合的精神、创造性的精神。
寻根节是寻根,怎么展示?在随州,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曾侯乙编钟、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叶家山(西周墓地)一系列青铜器,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将它们更好地展示在世界华人面前,让他们知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知道我们的祖先对美、对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王震中:凡是有利于人类心身健康的,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凡是有利于人类和平的,凡是有利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抒发这样一些情感的礼乐,我觉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就会显现当代中华文化一个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