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1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2日
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访谈③
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特使


郦波

方勤

易德生

  本期嘉宾: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郦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方勤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易德生

   一、长江文明在中古之后成为了华夏文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
  郦波:水利工程是人类农业文明极为关键的技术支撑。从中国古代的水利状况来看,长江流域是最为理想的农业耕作区域,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绝佳之地。
  长江航运的稳定性远高于黄河航运,长江是古中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长江上分布着多个重要码头节点,如上游的成都,中游的武汉,九江之下最重要的码头则是南京的长干里,这里是当时中国的物流中心。
  由此可见,中古之后,长江文明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这与长江流域的山川地理以及气候条件相契合。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黄河文明不断向南迁徙至长江文明,是由东亚的地理和文化大势所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深入发掘长江文明的内涵。深入研究和弘扬长江文明,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勤:北纬三十度区域是文明高度发达之地,长江文明便是典型代表。长江中游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与上游、下游均有着密切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换,还推动了不同地域间文化与思想的碰撞融合,使长江中游成为多元文化汇聚的关键区域。
  在长江文明中,楚文化极具代表性。楚国繁荣阶段,特别是楚庄王时期,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大力开发,这使得楚国与淮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共同发展。
  易德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均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孕育出的文化各具特色。
  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四周高山环绕,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这种独特的地形条件,既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也促使巴蜀先民发展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与平原广布地区的文化风貌截然不同。
  长江中游以湖北、湖南为核心区域,北连中原河南。在先秦时期,楚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得益于其既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又与中原地区保持频繁交流互动。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推动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且灿烂的文化成果。
  吴越地区的地理条件与长江中游相似,却地处长江以南、面向大海。大海带来的开放性与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海洋文化元素,在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中游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质。
   二、长江文明中的青铜文化特别突出
  郦波: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青铜文明独树一帜;而在中国内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更是独具特色。长江流域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辉煌的青铜文明,与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
  长江沿线分布着大量铜矿,湖北大冶、江西德兴(江西铜业所在地)、安徽铜陵等地均是重要的铜矿产地。南京同样有着深厚的青铜冶炼底蕴,其最早的城池冶城,便是吴王的兵工厂。江宁区的铜井镇,也因铜得名,与铜陵、大冶等地的地名共同见证了长江流域铜矿资源的丰富。此外,长江流域还蕴藏着锡矿等其他重要金属资源,为青铜器铸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交通方面,在大运河开通之前,荆楚地区是南北沟通的重要通道,成为南北物资流通,尤其是青铜文明传播的关键枢纽,在中原与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交流、资源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荆楚地区青铜文明的繁荣,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版图中极为璀璨的一部分。
  方勤: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为青铜器及古代文物的研究观察提供了全新视角。文物在保护过程中需遵循“零干扰”原则,避免对文物造成任何细微损伤。因此,借助数字化扫描、3D 建模等高科技手段,既能实现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对如曾侯乙尊盘这类珍贵文物的精准复制,又能通过虚拟展示等方式,完成对文物的深入研究与成果展示。
   三、随州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这么伟大
  易德生:编钟的铸造难度远高于青铜鼎,其制作过程对工艺和技术的要求极为严苛。编钟的尺寸、厚度与音准、音阶及音乐性能紧密相关,在铸造前必须进行通盘考量与精确设计。
  此外,编钟对铜、锡、铅合金比例的把控要求极高,其比例直接决定编钟的音质。优质编钟的锡含量通常控制在13%至16%,若锡含量低于13%,音色会尖锐刺耳;超过16%,合金中的杂质增多,会降低编钟的音乐性能。由此可见,古代工匠已能精准掌握合金比例与音乐性能之间的关系。
  编钟铸造完成后,还需对侧鼓和正鼓内的音梁进行精细磋磨,通过调整不同部位的厚度来优化音乐性能。观察编钟内壁高低起伏的凹槽,便能看到工匠们为校准音准付出的精湛技艺。正是这种将高超铸造技术与卓越音乐性能完美融合的能力,成就了青铜编钟的伟大,展现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
  方勤:曾侯乙编钟,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堪称人类轴心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与科技结晶之一。随着对曾侯乙编钟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蕴含的古代高科技逐渐被世人所认知。曾侯乙编钟虽铸造于曾国,却集中展现了曾、楚等国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与音乐文化的巅峰成就。它不仅是乐器,更是集冶金、铸造、声学、艺术等多领域智慧于一体的杰作,承载着古人对音律的深刻理解、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礼乐制度的尊崇 ,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文明。
  郦波: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伟大之处体现在铸造工艺、音乐科技与礼乐文化等多个层面,堪称科技与文明共生的典范。
  在铸造工艺上,曾侯乙编钟代表了当时人类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准。整套编钟重达五吨多,其复杂的结构与精美的纹饰,展现出古代工匠超凡的技艺与智慧,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见。
  在音乐科技领域,曾侯乙编钟同样达到了当时的顶峰。编钟铭文标注的五声系统涵盖五个八度,其十二平均律理论比西方早出现2000多年。这一音律体系不仅彰显了古人对乐音规律的深刻理解,更体现出在声学研究与乐器制作上的卓越成就。
  曾侯乙编钟还是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十二平均律作为音乐科技的巅峰成果,与礼乐文化紧密相连。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其演奏出的和谐音律,正是礼乐文化“和”之精神的生动诠释。
   四、青铜文明在长江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郦波: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轴心时代思想呈现的载体,也是薪火相传的历史符号,传递着和合的理念。文明相传最重要的是薪火相传,让文物、文字走近大众,让博物馆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古迹、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点亮每一代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要讲好每一件青铜器的文化故事,让它变成一只只“萤火虫”,合起来就能形成华夏民族的精神火炬。
  方勤:青铜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挑战、一个浪潮、一个高峰。当下,仍需通过多学科的研究、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揭示文物所承载的科技、历史、人文等信息,持续把长江文明研究好、传承好。
  易德生: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高科技的代表,推动着技术、人才、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