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6日
做党建赋能文章 闯强村富民新路

杨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杨帅(左一)介绍乡村治理经验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吴财荣
乡村名片
十里街道杨家岗村
广水市十里街道杨家岗村地处宝林片区,328省道与“应宝”线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全村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610户、2094人,耕地面积1474亩。
近年来,杨家岗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以党建“构图”、产业“壮骨”、治理“增色”,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村级建设全面提质,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子,先后被授予广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法治示范村”、随州市“文明村”、省级“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片试点建设村”等荣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广水市十里街道杨家岗村运用系统思维,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队伍建设,强化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进乡村振兴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近日,记者就如何抓好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专访了杨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杨帅。
记者: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抓好基层党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请问杨书记,杨家岗村是如何以组织建设为抓手,构建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筑牢发展根基?
杨帅:组织强则乡村强。近年来,我们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夯实战斗堡垒,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组织的感召力、党员的向心力。先后荣获广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党支部,推动了村级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进一步深化“头雁工程”,选用懂产业、善治理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选育管激”全链条机制,确保村党支部始终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记者: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请问杨家岗村怎样以行动破题,将政策资源转化为发展实效,激活发展动能?
杨帅:近年来,杨家岗村以公共基础设施和宜居村庄建设为“小切口”,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大战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篇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新建产业路、致富桥,提供水电气运保障,凝聚村民共识,化解历史矛盾,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特色产业,推动“薄弱村”向“富裕村”转变,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通过全域治理、全民参与、全链提升,让“山水田园”与“诗意栖居”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记者:近年来,杨家岗村坚持党建引领,注重改革创新,实现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请问杨家岗村是怎样推进乡村治理的?
杨帅: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引入积分制管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建立党支部统筹、村干部包组、党员中心户联户三级组织体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创新实施“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机制创新”的治理模式,做实村民小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互促互进。深化村民自治,组建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美好环境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建立以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组建“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辅警+志愿者”的服务队伍,推动“逢四说事”向“逢事说事、上门访事”转变,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不出现越级上访、群体上访。
记者: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杨家岗村如何以人才为核心,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生态,释放发展势能?
杨帅:乡村振兴离不开本土农村实用人才,也离不开从四面八方回归的返乡人才。近年来,我们实施“领头雁”工程,立足实际、抓住关键,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已吸引5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智能化农业落地,让“土专家”扎根基层,以乡土智慧激活产业活力。运用“本土培育+外部引进”的双轮驱动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措施,让“田秀才”有舞台、“新农人”有奔头。此外,结合农业产业调整,不定期对村民开展经济作物管理、养殖技能等专题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