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红心映初心 服务暖“兵”心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赵慧林 通讯员 欧世彬 閤晟 叶璐
清晨的曾都区烈士陵园,露珠凝在墓碑浮雕上,退役军人张聪单膝跪地,用软布细细擦拭烈士姓名。掌心老茧蹭过碑上的牺牲年份,像在轻抚一段滚烫的峥嵘岁月。3公里外的社区广场,“红色荣光”志愿者蔡旭正开展国防知识宣讲,阳光透过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在地上投下细碎光斑。
近年来,曾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党建为红线,通过筑牢精神堡垒、织密保障网络、激活治理动能,串起退役军人服务千条线,让“最可爱的人”在新时代续写动人篇章。
红色哨位:用军礼守护不朽传奇
“从军营到陵园,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作为烈士陵园负责人,张聪自2019年牵头陵园升级工程以来,带领团队迁移零散烈士墓5座,新建英烈纪念墙与标准化墓穴,扩建可容纳千人的纪念广场,并完成革命历史陈列馆部分展区布展,让红色地标焕发新生。
“擦拭墓碑要像整理军容,讲解历史要像传递军令。”张聪说,每逢清明节、9·30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团队以肃穆的仪式感与细致的讲解服务,让每一次祭扫都成为沉浸式红色教育课。“有孩子说长大要当解放军,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他望着墓碑,眼里闪着光。
戍边16年的蔡旭,把“哨位”搬到街头巷尾。多年来,他带领2500余名“红色荣光”志愿者活跃在“老兵红色宣讲”“国防教育宣传”“应急救援”等一线,累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他和团队多次荣获市区志愿服务活动表彰,对此他谦虚一笑:“退役时对着军旗宣誓‘若有战,召必回’,现在就是‘无战事,也奉献’。”
精准服务:把“部队温暖”搬进寻常日子
“像查铺查哨一样查需求,像战时标图一样绘服务。”这是曾都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钟杨的工作信条。在她的主导下,曾都区构建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21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区镇村三级贯通。
2024年,该中心创新设立“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专门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将退役军人报到流程压缩至“一站式办完”。退役军人张磊记得,安置时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既考虑专业特长,又照顾家庭实际困难,“这服务,比部队‘后勤保障’还贴心”。
多年来,曾都区对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实施精准安置,连续多年保持100%安置到位率,确保退役军人从军营到地方的职业转换平稳顺畅。
日常服务中,“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机制落地见效,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排查、建立需求台账,动态响应困难老兵诉求,让他们“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兵王建国感慨道,“生病住院时,服务站的同志比亲人还及时!”
创新赋能:让迷彩绿成为基层治理“活力色”
“一杯热水、一声问候,让老兵感觉回到了‘老连队’。”曾都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六个一”标准打造温情阵地,创新“党建+退役军人+N”模式,整合就业培训、创业贷款、法律援助、心理慰藉等资源,形成“服务套餐”精准对接需求。
全区217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文明创建、应急抢险、乡村振兴一线,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数字化服务同步升级,线上招聘平台、VR云祭扫系统、“曾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让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机关党支部28名党员全员认领“责任田”,以“勤务兵”姿态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老兵的实际成效。
夕阳下的双拥公园,常有老兵围坐。有人弹起歌曲《咱当兵的人》,有人翻看服务中心送的“光荣册”,封面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几个字,被夕阳镀上金边。正如曾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政伟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位老兵知道,军装可以脱下,党和人民的牵挂永远都在。”
清晨的曾都区烈士陵园,露珠凝在墓碑浮雕上,退役军人张聪单膝跪地,用软布细细擦拭烈士姓名。掌心老茧蹭过碑上的牺牲年份,像在轻抚一段滚烫的峥嵘岁月。3公里外的社区广场,“红色荣光”志愿者蔡旭正开展国防知识宣讲,阳光透过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在地上投下细碎光斑。
近年来,曾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党建为红线,通过筑牢精神堡垒、织密保障网络、激活治理动能,串起退役军人服务千条线,让“最可爱的人”在新时代续写动人篇章。
红色哨位:用军礼守护不朽传奇
“从军营到陵园,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作为烈士陵园负责人,张聪自2019年牵头陵园升级工程以来,带领团队迁移零散烈士墓5座,新建英烈纪念墙与标准化墓穴,扩建可容纳千人的纪念广场,并完成革命历史陈列馆部分展区布展,让红色地标焕发新生。
“擦拭墓碑要像整理军容,讲解历史要像传递军令。”张聪说,每逢清明节、9·30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团队以肃穆的仪式感与细致的讲解服务,让每一次祭扫都成为沉浸式红色教育课。“有孩子说长大要当解放军,这就是最好的传承。”他望着墓碑,眼里闪着光。
戍边16年的蔡旭,把“哨位”搬到街头巷尾。多年来,他带领2500余名“红色荣光”志愿者活跃在“老兵红色宣讲”“国防教育宣传”“应急救援”等一线,累计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他和团队多次荣获市区志愿服务活动表彰,对此他谦虚一笑:“退役时对着军旗宣誓‘若有战,召必回’,现在就是‘无战事,也奉献’。”
精准服务:把“部队温暖”搬进寻常日子
“像查铺查哨一样查需求,像战时标图一样绘服务。”这是曾都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钟杨的工作信条。在她的主导下,曾都区构建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21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区镇村三级贯通。
2024年,该中心创新设立“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专门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将退役军人报到流程压缩至“一站式办完”。退役军人张磊记得,安置时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既考虑专业特长,又照顾家庭实际困难,“这服务,比部队‘后勤保障’还贴心”。
多年来,曾都区对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实施精准安置,连续多年保持100%安置到位率,确保退役军人从军营到地方的职业转换平稳顺畅。
日常服务中,“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机制落地见效,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排查、建立需求台账,动态响应困难老兵诉求,让他们“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兵王建国感慨道,“生病住院时,服务站的同志比亲人还及时!”
创新赋能:让迷彩绿成为基层治理“活力色”
“一杯热水、一声问候,让老兵感觉回到了‘老连队’。”曾都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以“六个一”标准打造温情阵地,创新“党建+退役军人+N”模式,整合就业培训、创业贷款、法律援助、心理慰藉等资源,形成“服务套餐”精准对接需求。
全区217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文明创建、应急抢险、乡村振兴一线,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数字化服务同步升级,线上招聘平台、VR云祭扫系统、“曾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让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实现“掌上办”“指尖办”。机关党支部28名党员全员认领“责任田”,以“勤务兵”姿态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老兵的实际成效。
夕阳下的双拥公园,常有老兵围坐。有人弹起歌曲《咱当兵的人》,有人翻看服务中心送的“光荣册”,封面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几个字,被夕阳镀上金边。正如曾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政伟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位老兵知道,军装可以脱下,党和人民的牵挂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