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从“两张皮”到“一盘棋”
曾都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融合试点深入推进
  随州日报讯(通讯员占东升、杨晓曼)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纳入国土变更调查是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数据“一张图”、支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曾都区通过“五个到位”深入推动数据融合工作,被成功列入该项目全省十三个试点地区之一,为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的“曾都经验”。
  组织领导到位,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针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存在的“数据壁垒”“标准不一”“更新不同步”等痛点,曾都区率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技术支撑”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试点工作专班,统筹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力量,明确全流程职责。通过梳理历年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数据、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累计清洗冗余数据3000余条,解决权属界线冲突、地类认定不一致等问题200余处,形成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为数据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到位,开创动态管理新局面。创新建立“双轨并行、三级联审”的更新机制。一方面实行“日常即时更新”,建立“基层所收件-登记中心审核-技术单位同步入库”的全链条管理流程,确保“变动一宗、更新一宗”;另一方面开展“年度全面核查”,依托国土变更调查窗口期组织回头看。在府河镇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编钟大道等项目征地过程中,通过该机制在一周内完成11宗集体土地权属更新,保障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质量管控到位,打造规范登记新标杆。构建“三查三核”质量管控体系,即技术单位初查、乡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复查、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核查的“三查”机制,以及图形、属性、档案“三核”标准。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一问题一方案”的销号管理制度,累计修正数据问题26处。创新“1+3+X”权属争议调解模式,即以村组调解为基础,乡镇司法所、自然资源所、村委会三方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成功化解权属争议3起,确权登记合规率达100%。
  技术支撑到位,注入高效服务新动能。通过磷选确定了一家省级事业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提供数据审查、权属调查、资料填报、登记入库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大大提升了确权登记效率。探索建立“一码管地”机制,关联审批、征收、登记全流程,实现业务协同零时差。建立“地籍图+影像图”双底图管理模式,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奠定数据基础。
  融合应用到位,赋能管理服务全链条。将登记成果作为法定依据,直接应用于土地征收、用地审批、调查监测等核心业务。在沿河大道北延线建设项目用地报批中,通过数据套合快速锁定5宗地权属问题,并及时将权属情况推送至所涉单位核定后申报更新,有效保护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向相关部门共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成果702宗,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积极探索成果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新领域的应用,已累计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三个。
  目前,试点已完成全区209个行政村、社区的集体土地数据融合,覆盖土地面积142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一键查询权属信息、一图展示地类变化”。据悉,全部工作完成后将实现三个预期效果:一是实现数据的高效融合共享,提升自然资源数据的应用价值,为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二是减少部门间的数据重复采集和矛盾冲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下一步,曾都区将按照成果融合工作要求,科学安排工作时序,严控数据成果质量,形成数据融合成果。确保成果如期通过省级试点验收。深入推动数据融合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拓展,为全省提供可借鉴的“曾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