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街小巷大“变脸”
——随州城区文明创建见闻
作者:常跃耀
“晴天小贩占道,雨天泥水洗脚”,这是市民原先对小街小巷的抱怨。然而,6月中旬的随州城区143条主要小街小巷已经大变模样。市民们高兴地说—— 污水巷变示范街 走进黄龙巷,乌黑的柏油马路、色彩鲜艳的人行彩砖、粉饰美观的路边立面,让人倍感清爽。 满头白发的王老太搬个小凳,正坐在路边乘凉,原先这儿可不是乘凉的场儿。改造前,这条100余米的街道有13家熟食摊点占道经营,垃圾沿街堆放,菜园见缝插针,蚊蝇四处乱飞,路人经此只得掩鼻而过。沿街居民饱尝其苦,改称黄龙巷为黄泥巴巷。 创建中,北郊办事处黄龙社区联合包片单位,投资100余万元对此处及相连的五眼桥街进行重点改造,扩建排水管网500米,硬化道路1.8公里,铺设人行彩砖1000余平方米,兴建地埋式垃圾池3处、水冲式公厕1处,把这里打造成了辖区内的文明示范街。 黑胡同亮起来 解放路商业步行街中段的东壕街为大多数市民所熟知,那里小吃生意特好,但也因此成为有名的黑胡同。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打造小吃文化一条街的构想逐步成为现实。今年4月17日,市委组织部长何光中亲自指挥,东城办事处与城管、环卫、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行动,对该街道内乱搭乱建、违规经营、违规排放等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随后又对经营门面进行了立体装饰,突出小吃文化特色,一个亮丽的新东壕街展现在市民面前。 西城马家巷也曾被称作黑胡同。200余米的巷子因乱搭乱盖变得七折八弯,到了晚上,整条巷子黑洞洞的,行人走进走出都提心吊胆的。通过清除违章建筑,整修路面,巷子通畅了;空地上建起了小花园,齐星公司还赞助安上了路灯,巷子亮起来了。 窄巷子变宽了 龙门街是随州城区最早的商业街之一。长期以来,这里的店铺习惯于将货物摆出店外,流动售货车也见缝插针,让近20米的街道变得拥挤不堪,路人穿行其间已很困难,堵车更成了家常便饭。 借文明城市创建东风,龙门街社区联合相关部门一举啃掉了这块“硬骨头”。现在驾车路经此地,再也不必担心堵车。经营日杂生意的张老板大发感慨:“现在好了,都归店经营,生意更好了,一举多得呀!” 花溪巷、张家台街、小南门街、龚家巷、九曲巷……一条条街巷变宽了、变亮了、变净了、变靓了。居住在这座古城中的人们,亲眼见证了小街小巷的变化,也切实感受到宜居环境带给他们的愉悦。 本报记者 常跃耀 通讯员 郑颖 程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