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19日,是曾都区洛阳镇永兴村有史以来最喜庆、最热闹的日子。中国随州(洛阳)银杏节终于开幕了,开幕式主会场设在我的家乡永兴村周氏祠——白果园。
永兴村银杏树多,那是出了名的,有诗为证:“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不尽数,何止株万千。”银杏树多,当然银杏果(俗称白果)多。改革开放后,小小银杏走出山门,走出国门,价格一路攀升,顶峰时期达到了二十多元一斤。后来银杏叶也进入了市场。随着银杏收入的不断增加,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村干部的腰杆越来越硬。那些年,永兴的村干部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大手笔,村民每年都有一个大惊喜:首先,村里以补带奖的方式,鼓励村民家家户户买电视机,于1984年办起了洛阳镇第一个电视村。接着又支持村民办起了自来水,结束了吃水靠肩挑手提,“人畜同饮一塘水”的历史。最让邻村人羡慕的是村里投巨资购置了三台柴油发电机组,彻底解决了 “吊着干鱼吃淡饭,吊着电灯点油灯”的问题。每当停电后的夜晚,邻村又是“点点亮”,永兴村的家家户户还是“那么亮”。邻村安静得只听得见狗叫,而永兴村的村民正在看电视,玩组合音响。
村干部们并没有固步自封,每年都有要派若干名干部到经济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让他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他们带回的信息也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焕然一新。发财的门路是一条又一条,消费也不断赶新潮。不要说卫星电视、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就是电脑、互联网在永兴村早已不是新鲜儿了。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在,对永兴来说,是村民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且比那古代的秀才知道得快得多、多得多。摩托车换了一茬又一茬,小轿车已不是麟角和凤毛。
永兴人民的最大缺憾就是出门太难。曾有人戏称,永兴的村民出门就是上演《泥巴、女人和狗》,因为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有句歌词是“生活像一条路,哪能没有坑坑洼洼。”还有人幽默地说:永兴人出门,雨雪天走的是“水、泥”路,晴天走的是:“光辉(灰)大道”。
如今“水、泥路”也好,“光辉大道”也罢,已经结束了它的光辉(灰)历(泥)程(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近年,永兴村民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先后修通了东至洛阳,西至柳林,北至何店,南至京山坪坝的水泥路。现在的永兴村已是四通八达。汉十高速在洛阳镇开口、通车,更缩短了这个山村与外界的距离,现在永兴人上襄樊,下武汉,一天就可跑个来回。上午从武汉来参观的游客晚上就能回家。
你要是没有目睹开幕式的实况,就上网看看吧。打开电脑一搜索,那开幕式果然是盛况空前。那些热心的游客贴上的在白果园拍摄的照片特吸引人的眼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眉清目秀、身姿婀娜的红衣少女,头顶金伞盖,脚踩黄地毯,背靠大树,摆出一副优美的造型,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仔细一瞅,那金伞盖是银杏叶织成的,那黄地毯是银杏叶铺成的。那夺目的黄,映衬着鲜艳的红让人觉得这不是照片,而是一幅画,是名家的画。
网上所见终究是管中窥豹,还是回去看看吧。我骑着车,特意放慢速度,边赏景边品味从网上读到的一句话:“山屏树伞护着农家小院,袅袅炊烟亲吻着白云,弯弯山道缠绵得山花含羞,和谐的气韵描绘着真正的崇高。”这确是我们洛阳山水的真实写照。回家的路上稍有不顺的是经常要给高档小轿车和豪华大客车让路。
到了,我爬上周氏祠对面的山顶——求雨尖,举目向西面眺望,千米之外,蜿蜒的山冈下,铺着一条南北望不见尽头的金色林带,林带中安躺着一座五彩缤纷的村庄。山,还是那座山,那山就是巍峨的中坪山;那树还是那些树,那树就是满身金贵的银杏树,最显眼的就是那五棵高耸入云的银杏树,那就是人们传说的“五老树”。它们用遮天的巨伞呵护着周氏祠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村庄。那树下的土坏房已无影无踪了,矗立着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洋楼,楼顶上屹立着昂首向上的卫星锅,斜躺着泛着蓝光的太阳能热水器。
网页上照片中的红衣少女不就是我的家乡,不就是永兴村吗?往日山阻水隔,她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山门大开,她早已按捺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向世人展现自己窈窕的娇容,引来五湖四海的客商。往日的永兴村只知道银杏果是珍珠玛瑙;后来的永兴村才知道银杏叶是钞票;今天的永兴村,银杏树、银杏景也成了无价之宝。
远望虽能看到全貌,但是犹如雾里看花。走近看看吧,到五老树下看看吧。戴着太阳帽,佩着太阳镜的红男绿女踩着柔软的黄地毯,有的在赏景,有的在拍照,有的席地而坐在野餐,有的在购买土特产。一棵大树下,一群游客围着半圈地摊。我挤进人群一看,地摊上有山民们,我的乡亲们出售的乌黑的核桃,洁白的银杏,粉底透着黄的南瓜……让我感到熟悉而又新鲜的是一个村民正在用煤炉火烤杏仁串。乡亲们已经摆脱了单靠资源致富的依赖思想,已产生了对土特产进行深加工的意识,已经学会了开辟生财之道,使用的工具也与时俱进。
五老树包围的那地方曾是我的母校,是我度过童年、少年的地方,是我修完小学、初中学业的地方。那儿有我少年的梦,那时的梦很现实,很单纯,无非是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过上比山里人好些的日子。由于我的力量单薄,蹦哒了几下,终究没有跳出“农门”;家乡贫困时,我没有走出山门;家乡富裕了,我已无意走出山门。我还要教育我的学生走出山门,勤奋求学;回到家乡,装扮 “山门”,做好银杏大文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现代的 “庄周理想地,陶潜梦幻城”,建设成富裕、繁荣、和谐的新农村。
蔡国川